
AI相關科技股市值暴增,推升美股達歷史新高,但美國實體經濟及消費端卻感受不到科技紅利,反映出GDP數字背後的結構性失衡。
在AI技術大爆發、資本支出爆增帶動下,美國科技股市值屢創新高。Nvidia (NVDA)、Microsoft (MSFT)、Alphabet、Amazon等八大科技企業,現已佔S&P 500指數近37%的市值,Nvidia一家公司甚至有超過4.5兆美元市值,推動整體股市如S&P 500和Nasdaq今年分別上漲15%和20%,再創歷史巔峰。這背後,AI基礎建設與巨額資金投入格外引人注目——像Nvidia對OpenAI的百億美元注資、相關晶片、數據中心建設,不僅推動了股市,也是近半年美國GDP核心成長動能。
根據JPMorgan Chase報告,2025年上半年美國AI資本支出對GDP的貢獻高達1.1%,超越消費者成為最大經濟擴張引擎。儘管表面上數據亮眼,但與矽谷、華爾街之外的實體經濟現況卻呈現明顯落差。CNBC指出,製造業支出已連續七個月萎縮,建築業投資也因高利率及原物料成本上升而停滯。多數小型企業主感受到猛烈的成本壓力,尤其是Trump政府推動的貿易關稅,令80%進口花卉、建材原料等成本飆漲,迫使零售業者變換產品設計或壓縮組合;如在Alabama持有百年花店的Norton's Florist老闆親述,為撐住不漲價與消費萎縮,已不得不“砍花插數”來應付。Cushman & Wakefield則預估,2025年美國第四季工程成本將因關稅比去年再增4.6%。
消費端更是意興闌珊。Deloitte最新調查顯示,57%的美國消費者預期經濟短期內將再惡化,Gen Z族群平均減少34%假期消費,Millennials亦縮減13%。今年美國季節性零售招聘恐跌至2009金融海嘯新低,大型零售與連鎖品牌連番裁員——Target、Starbucks先後大規模縮編,不僅體現消費低迷,亦反映企業面臨通膨壓力下採取“求生存”模式。
即便科技、AI領域的龍頭如Microsoft宣告管理層裁員、Salesforce亦因人工智慧效能推進同樣裁員,但專家指,AI短期提升生產力的紅利未必能夠立刻落實於實體經濟。西北大學Kellogg School教授Hatim Rahman指出,“AI不是即插即用的解方,企業要真正受益還得系統整合人員、流程、文化工具,路徑仍崎嶇。”
資本市場雖因科技大廠本益比大幅拉升,暫看不到衰退跡象,但“AI繁榮”與中小企業的痛苦割裂,非常態的結構性分歧正在逐步顯現。展望後勢,投資人只能更密切關注科技資本支出動能能否持續,以及美國實體經濟何時能真正享受到新一波數位財富的紅利,否則下一輪資本週期調整,隱憂恐更為劇烈。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發表
我的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