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川普稱孕期吃止痛藥恐產下自閉兒?嘉安家護股價重挫 7%!

 蔡秉修

蔡秉修

  • 2025-09-23 15:31
  • 更新:2025-09-23 15:31
【美股焦點】川普稱孕期吃止痛藥恐產下自閉兒?嘉安家護股價重挫 7%!

圖/Shutterstock

孕婦服用止痛藥風險成公共議題引爆市場恐慌

美國總統川普與衛生部長小甘迺迪近期公開表示,孕婦在懷孕期間若使用一款美國當地相當普遍的止痛藥泰諾(Tylenol;成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可能會提高嬰兒日後罹患自閉症(ASD)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風險。由於泰諾長期被視為孕婦能安全使用的藥物選項,此番言論立即引發社會與市場的廣泛關注。官方同時強調將發布醫療建議,提醒孕婦在非必要情況下應避免使用,使藥品安全問題一夕之間成為全美焦點。

事件爆出後,泰諾的製造商嘉安家護(KVUE)股價單日大跌逾 7%,創下上市以來的最大跌幅之一,市場投資人憂心未來公司可能面臨監管限制與集體訴訟。然而,醫學界的立場則相對審慎。美國婦產科學會強調,目前的研究僅顯示可能有相關性,但非直接因果關係。大部分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存在樣本差異與其他複雜因素,因此尚不足以下定論。醫界普遍仍認為對乙醯胺酚在退燒與止痛方面相對安全,過度渲染風險反而可能影響孕婦的醫療決策,而官方立場與醫界的分岐,使事件更添爭議性,也成為市場聚焦的主因。

 

科學爭議與品牌責任讓泰諾成為焦點

泰諾的生產商嘉安家護(KVUE)是 2023 年由嬌生(JNJ)分拆出來的消費保健品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非處方藥與日用護理品牌商之一,旗下品牌除了止痛藥泰諾(Tylenol),還包括李施德霖(Listerine)露得清(Neutrogena)、與OK蹦(Band-Aid)等。以 2024 年財報來看,止痛藥業務在公司營收中占比超過兩成,其中泰諾作為主力品牌長期穩居美國市占龍頭。也因為這個高度依賴,泰諾的安全性風險消息幾乎直接等於對嘉安家護本身的衝擊。

雖然對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廣泛存在於各類止痛與感冒藥品中,但泰諾之所以被單獨點名,是因為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商業品牌。對美國消費者而言,泰諾幾乎等同於乙醯胺酚的代名詞,就像在台灣講到止痛藥就會想到普拿疼一樣,政策單位與媒體在討論時自然會優先鎖定這個品牌。此外,法律訴訟往往也會集中在品牌商身上,因為其行銷與標籤責任更容易被追究,相較於眾多生產學名藥的公司,嘉安家護的品牌價值反而成了潛在風險。

另一方面,科學研究的爭議性更放大了事件影響。部分流行病學與觀察性研究確實發現孕婦使用乙醯胺酚與兒童自閉症或 ADHD 發生率之間有統計相關性,但由於缺乏隨機對照試驗(RCT),目前仍無法證明因果關係。醫界普遍認為這些研究仍存在樣本差異與混雜因素,不足以下定論。然而,一旦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考慮更新警告標籤或發布更嚴格的使用建議,即使沒有確定的科學共識,政策也可能先行影響市場,這正是嘉安家護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

 

政策動作與市場預期讓嘉安家護成為衝擊風口

近期的爭議讓嘉安家護(KVUE)成為市場最直接的受害者。報導指出,在媒體披露衛生部長小甘迺迪計劃於政府報告中將泰諾與自閉症建立潛在關聯後,投資人迅速拋售持股嘉安家護股價單日跌幅一度超過 14%,同時,報導也披露公司臨時執行長 Kirk Perry 曾親自與小甘迺迪會面,試圖說服政府不要在報告中將泰諾點名,顯示管理層已將此事件視為品牌存續的核心挑戰。投資人憂心若品牌信任受損,公司獲利模式將遭受長期衝擊。

除了市場反應,監管層面的壓力也逐步加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經啟動針對乙醯胺酚產品的標籤變更流程,並發函提醒醫師注意孕婦使用的潛在風險。一旦警示文字被強化,嘉安家護勢必面臨額外的包裝更改、法律審查與宣傳成本,甚至可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與醫師的推薦意願。這些合規開支在短期內將直接壓縮獲利,長期則可能削弱品牌競爭力。

相較之下,其他含乙醯胺酚的藥品製造商如赫力昂(HLN)或寶僑(PG),目前尚未被市場大幅波及。雖然這些公司同樣銷售含相同成分的止痛藥,但因缺乏高度代表性的單一品牌,其股價僅小幅波動,未出現如嘉安家護股價的劇烈震盪。不過,一旦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標籤更新要求擴及所有同類產品,這些廠商仍將承擔額外合規成本。整體來看,泰諾的高知名度與核心地位,使嘉安家護成為爭議事件的主要衝擊標的,而產業鏈其他公司暫時仍處於觀望狀態。

 

科學未定論但政策與市場先行,投資人保持觀望

整體來看,孕婦使用止痛藥與自閉症的爭議仍停留在學術討論階段,缺乏足夠因果證據支撐,但政策與市場卻已快速反應。嘉安家護(KVUE)因泰諾爭議股價大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啟動評估標籤是否變更程序,並帶來額外合規與潛在訴訟成本,使公司短期承受極大壓力。

雖然其他含乙醯胺酚的廠商如赫力昂(HLN)或寶僑(PG)目前未受衝擊,但若監管進一步擴大,整個產業鏈都可能受到波及。提醒投資人面對醫藥消費股時應保持謹慎。短期而言,以觀望為主較為妥當;風險承受度較高的投資人或可趁股價劇烈下跌時分批低接,期待後續爭議淡化後的反彈,但對保守型投資人而言,暫時迴避不確定性仍是更穩健的選擇。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禮來、諾和諾德大啖800億美元減肥藥市場!口服「瘦瘦針」潛力無窮?!

【美股焦點】輝達砸千億給OpenAI,AI算力戰正式開打

【美股焦點】美光財報前夕創高,HBM熱潮撐得住估值?

【美股焦點】Oracle有望再下一城,與Meta洽談200億美元大單!

【美股焦點】川普稱孕期吃止痛藥恐產下自閉兒?嘉安家護股價重挫 7%!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股票
 蔡秉修

蔡秉修

慢慢致富>一夜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