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yft結盟Waymo,Uber競爭壓力升溫
自駕車版圖出現關鍵變局,Lyft(Lyft)(LYFT)與Alphabet(Alphabet)(GOOGL)旗下Waymo達成合作,打破外界對Uber(Uber)(UBER)在自駕叫車整合上的領先印象,市場對龍頭優勢的穩固度提出新一輪考驗。儘管短線對Uber基本面影響仍待觀察,但中長線在自駕供給、抽成與單位經濟的重新洗牌風險升高。周二Uber收在98.51美元,上漲0.89%,股價位居高檔震盪之際迎來新的競爭敘事,後續訊息與落地速度將主導評價與波動。
規模與網路效應,Uber核心業務穩固
Uber的核心由兩大引擎構成,行動出行與外送,另有貨運業務輔助,靠著跨市場網路密度、雙邊平台的供需撮合能力與資料模型優化,提升車輛稼動率與乘客等候體驗,創造更高轉換率與更穩定的抽成。相較只專注北美叫車的Lyft,Uber橫跨全球多市場並擁有更完整的生態與會員體系,具備議價力與品牌滲透的結構性優勢。近年公司聚焦效率與現金流紀律,單位經濟改善帶動利潤體質好轉,基本面仍以穩健為主軸。
自駕合作破局面,Lyft帶來新變數
此次Lyft與Waymo的合作重點在於落地即談獲利與規模化驗證。Lyft表示此合作自第一天起每趟可望獲利,並因Flexdrive與車隊管理而具備提升利潤率的效果;同時在Waymo已具自有車隊供給的市場,雙方將測試動態供給演算法,目標是放大車隊利用率。Lyft預計為相關設施投入約1,000萬至1,500萬美元資本支出,回收期可望較快。這使外界不再將Waymo的叫車整合視為Uber的「準獨家」敘事,進一步稀釋Uber在自駕整合上的話語權。對投資人來說,關鍵在於自駕供給分配、平台抽成安排與事故與保險責任切分,將直接左右Uber的利潤結構與議價能力。
分析預期分歧,Lyft基本面敘事獲加持
在賣方觀點上,Benchmark分析師Daniel L. Kurnos重申買進Lyft並將目標價自20美元上調至26美元,認為這是共乘與自駕整合的突破。其模型預估Lyft在2027年可達約240億美元總預訂金額與9億美元EBITDA,較市場對EBITDA的預期830億美元有所上修,並指出Lyft Media與保險續約的貢獻可能被低估;2025年營收估6.37億美元、調整後EPS 1.18美元。若Lyft的自駕單位經濟與廣告變現確實加速,將迫使Uber在抽成策略、廣告載具與自駕覆蓋率上加碼應對,以維持平台的需求黏性與司機供給穩定性。
單位經濟與抽成,Uber優勢仍在待驗證
對Uber而言,規模與網路效應仍是核心護城河,尤其在多產品交叉導流、訂閱會員、廣告變現與支付能力的整合下,平台可同時提升乘客體驗與司機稼動率,理論上有利於抵禦競爭者藉自駕切入的價格戰。不過,當自駕車供給逐步擴大且由技術供應商掌握主導權時,平台的抽成結構與責任切分將重新談判,Uber需展現更強的廣告與會員價值,以及在特定城市的高峰時段資源傾斜能力,才能維持整體獲利率。此外,Uber過往已嘗試與多家自駕技術夥伴探索合作,未來擴大合作的城市數與訂單占比,將是檢驗其競爭力的重要觀察點。
產業監管與技術門檻,AV落地仍是長跑
自駕車普及取決於城市級監管放行、事故責任判定、保險定價與民眾接受度,這些因素將決定可實際落地的時空範圍與營運成本曲線。短期各城市仍可能採取差異化審批,導致供給碎片化且難以一次性放量。對Uber與Lyft而言,誰能在規管友善的核心都會區取得更高車隊稼動率,誰就更容易先行建立規模化成本優勢。技術面上,高精地圖、感測器成本與遠端協助效率若持續下降,將逐步改善單位經濟,平台方的議價策略與路徑規劃演算法也會同步影響實際利潤表現。
股價關卡與籌碼,消息面主導短線
Uber股價維持高檔震盪,100美元整數關卡具心理意義,若自駕合作與廣告變現有進一步利多,評價有機會上修;反之,若Lyft與Waymo的運營數據驗證優於預期且快速擴城,市場可能重新定價Uber的自駕折現與抽成風險。短線投資人可留意消息發布與財報會議對自駕策略、抽成率、廣告營收與會員滲透率的指引變化;中長線則觀察自由現金流穩定性與資本支出紀律是否延續,作為評估評價區間的重要依據。
投資結論與關鍵觀察,龍頭優勢未失但挑戰加劇
綜合而論,Lyft與Waymo的合作打破市場對Uber在自駕整合上的領先敘事,競爭格局轉趨緊湊,但Uber以規模、產品線廣度與廣告與會員變現所打造的生態仍具韌性。接下來三項指標最為關鍵,第一,自駕訂單在各平台的滲透率與單位經濟,第二,平台抽成率與廣告營收占比變化對整體毛利的影響,第三,監管節奏與城市擴張速度是否支持規模化。若Uber能同步擴大自駕合作覆蓋、強化高峰時段供給配置並維持現金流質量,龍頭評價可望守穩;反之,若競爭者在核心城市率先驗證更佳的自駕經濟性,Uber的護城河將面臨再定價風險。對台灣投資人而言,建議以財報與營運數據為準繩,聚焦現金流、抽成與廣告三大關鍵,逢消息波動調整部位,避免僅以題材面追價。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