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面臨貿易戰與高通膨壓力,靈活運用AI與調整成本結構成為維持高獲利的關鍵,加上消費者行為改變,攸關市場供需與營收成長。
隨著美國聯準會(Fed)宣布自2024年底以來首度降息,並釋出進一步寬鬆訊號,市場預期資本環境將持續友善,對美股評價及企業獲利提供支撐。然而,企業獲利能力正受到多重挑戰,包括進口關稅加深、原物料價格飆升與勞動市場降溫。美國消費者則在通膨與供應鏈變動下,展現截然不同的消費型態,形成更複雜的經濟新局。
首先,總經學者指出企業獲利率自2021年起持續處於歷史高檔,儘管遭遇疫後供應鏈干擾、勞動市場緊縮與通膨壓力,養成了靈活的成本控制習慣,以及投資AI等自動化技術。Morgan Stanley與Bank of America分析第二季財報後更發現,企業正積極運用結構性策略來因應關稅,包括調整採購、分散供應地,以及投資智慧系統,以維繫高獲利率。Goldman Sachs預期,S&P 500(SP500)成分公司今年及2026年每股盈餘(EPS)將分別成長7%及10%,而長期獲利增長將繼續成為股市上行主力。
不過,這些正面數據的背後隱藏嚴峻挑戰。川普政府近期以強硬態度推動新一波進口關稅政策,尤其針對咖啡等民生消費品,對巴西等主要產地徵收高達50%關稅。根據StoneX與ING最新資料,全球咖啡庫存量自2020年約59百萬袋降至2024年37百萬袋,再加上氣候異常、天候惡化導致供應持續趨緊,美消費者正面臨史上咖啡最昂貴價格——2025年8月平均每磅高達8.87美元。同時,零售商及餐飲業者不得不調整配方、提高售價,乃至犧牲部份獲利與消費體驗,將帶給消費者更多「降級」選項。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行為隨之轉變。Bank of America Institute數據顯示,高所得消費者因「投機式購物」退貨率達5.3%,遠高於低所得家庭的3.7%。隨著網購退貨率居高不下——Optoro資料顯示46%消費者每月退貨多次,業者被迫縮減免費退貨、收取物流處理費,同時強化政策防範退貨濫用以控制成本。這種消費型態改變,不僅加重零售業者的壓力,也衝擊物流和環保議題,未來勢必影響美國消費市場的供需結構和獲利模式。
在產業端,以Palantir(PLTR)、Salesforce(CRM)等美股企業為例,現下市場強調軟體、AI分析與防禦性結構,競逐高毛利商機。Palantir近期贏得英國國防部95億美元五年AI大單,營收與獲利速度遠超Salesforce,顯見企業間高風險高回報型投資逐漸受到市場青睞。
綜上,美國企業面臨高通膨、關稅、成本上升與消費型態轉型的多重挑戰,也逐步構築AI與自動化當道的新獲利模式。投資人不可輕忽政策與總體環境的不確定性,需留意Fed貨幣政策、選舉周期波動、全球供應鏈重組及新型消費行為對獲利與市場趨勢的長期影響。展望未來,若企業持續加碼數位升級並靈活調度資源,美股或可延續成長動能。惟中短期仍將面臨價格傳導阻力與供應分流帶來的考驗,市場震盪風險不可輕忽。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