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政大外交系的劉涵竹,在大學畢業後選擇投入新聞業,她回想起 22 歲剛出社會時,月薪水只有 3 萬多,根本存不了什麼錢。卻也因為這樣,她開始正視「財務規劃」的重要性,甚至在 30 歲就在松山區置產,買下屬於自己的小套房。
Q1.擁有不動產有多重要?
當時劉涵竹一個月花 2 萬左右在租房上,在她決定買下租屋處時這項「純支出」就成了「投資」,從一毛都不會回本的支出,變成有獲利空間的一種投資。擁有不動產是一種踏實感、是一種實踐,也是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也支撐著她完成更多夢想。也因為買房帶來的資本利得,讓她更堅信「擁有不動產」有多重要,也加大了她在房地產上的投資力道。
Q2.提高本業收入比提高獲利更重要
劉涵竹認為,剛出社會收入不穩定、收支都不一定平衡的情況下去談理財是痴人說夢,最要先做的事絕對是「存到第一桶金」提高本業收入,再有系統的運用,收益才能最大化。
近年來她跳脫新聞業,開始當起廣播節目主持人、作家…當一個自媒體工作者,靠著自己的實力與形象接案,比起當主播這樣的收入更為可觀,也因為這樣的斜槓選擇,讓她能有 5 成的資金投入在股市中。
給自由工作者的理財 4 建議
- 計算出自己 1 個月的所有開銷:至少保留 10 ~ 12 個月的生活預備金,才能更沒負擔的開始接案工作
- 記帳管理本業收入:因為每個廠商給新的時間不一,如果沒有紀錄,可能會產生下個月沒收入、廠商忘記的情況,也順便了解自己的現金流
- 持續投資理財:透過增加被動收入,減輕生活壓力
- 確定個人定位:有自己的特質、維持良好人際關係,你才能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Q3.如何挑選標的?
劉涵竹投入股市的資金中,有 8 成投資一些相對穩健的績優股,另外 2 成放在「投機」話題上,獲利 10 % 賺一個波段就出場。但她不太常選擇股價在 10 元上下的中小型股,在不是短線投資沒辦法「全心」看股的狀況下,股價活潑的中小型股反而不適合,股價較高的權值股價格間的波動更好判斷,也比較好設定一個區間來獲利。
劉涵如透露,除了權值股她也會觀察一些「民生股」,或是機會材試看看,並設好停損點。她自己習慣,股價跌破 10 日線,就要忍痛停損,才能降低虧損幅度。
想要賺波段,不一定要上中下游都精通
劉涵竹提到市場「趨勢」是自己判斷來的,她舉例,儘管自己不是對於每個產業鏈產都很了解,但像雙十一購物節這樣的活動,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建立自己的選股邏輯,不被「報明牌」牽著走,才是一種上上策。
- 小編帶你看更多:長線投資、短線投資 股票怎麼挑?
Q4.「年輕」絕對是本錢
年紀越大你想努力的事情可能越來越多,會發現自己的體力越來越不足夠。劉涵竹也體驗過像上班族一般規律的生活、領固定的薪水,她了解想偷閒的心情,但你最終要回歸到自己,為自己生活、為自己買房、為自己投資…越是年輕,越是早規劃,就越是對得起自己。
「你不一定要懂很多,但一定要在某方面,比別人懂得多。」這是劉涵竹給所有投資人的建議。投資上你不一定要什麼都懂,但對於你投資的項目,你一定要很了解,你才能選對趨勢,因此獲利,獲得妳自己的財富。
本文為 CMoney 團隊採訪報導,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圖:主播劉涵竹 / 撰文者:chou;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