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驟存夠 退休金>> 專家:投資、退休 帳戶要分開,過程小心「3干擾」!

Money錢

Money錢

  • 2019-08-15 17:49
  • 更新:2020-01-16 20:20

4步驟存夠 退休金>> 專家:投資、退休 帳戶要分開,過程小心「3干擾」!

(圖/shutterstock)

 

想要自己決定何時退休,

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已經存夠退休金。

但是「夠不夠」這件事卻讓許多人困擾:

一是不確定退休後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費?

二則是不知道能活多久?

 

繼續看下去...


( 贊助商連結 )

 

此外,除了有錢人,

一般民眾是靠每月薪水過生活,

這份薪水要付水電瓦斯、三餐、房貸、子女教育費,

以及娛樂費等,若要再撥出一些錢來存退休金,

等於要在其他項目上減少開支,

一想到縮衣節食或減少娛樂的日子,

很多人遲遲無法開始存退休金,

也平白錯失「時間」這個長期投資的好朋友。

 

市場長期趨勢向上
無須畏懼短期波動

要能夠願意在有限薪水中,撥出一筆錢,

例如提撥每月薪資的 15% 來準備退休金,

那麼得先有「及早準備」的強大認知,

否則很容易在存退休金的過程中,

出現中斷情況。

為了強化「及早準備」的決心,

富達投信投資長張翠玲建議可以從兩方面來加強。


首先,

根據退休微笑曲線(Retirement smile)的研究顯示,

退休初期會因朋友聚會、旅行等而使花費增加,

但隨著年齡增長,因擔憂沒有固定收入,

加上身體逐漸老化,退休族會選擇多待在家,

開銷便會越來越低,

到了 75∼ 78歲,又會因人體老化至一定程度、

醫療照護費用增加而使開銷走高。

在醫療照護費用增加下,

即使有健保、長照等福利政策,

但仍不足以百分之百支應,

民眾還是需要自己負擔一部分花費。

若希望老後活得有尊嚴、有品質,

自己再多準備一筆錢是無法避免的事。

 


其次,

若從股票、債券等商品

長達 20年以上的歷史表現來看,

一個多空景氣循環約需 6∼10年,

民眾若不希望因短期事件

造成的市場大跌而受到顯著影響,

就需要以時間來換取獲利的空間。

理由是,即使因特殊事件造成市場短期內大幅波動,

但長期趨勢仍會向上。

換言之,

如果站在現在看目前的市場位置,

都會認為現在是高點;

但如果回頭看,就會發現:

過去的高點,其實在市場(如股市)

的歷史洪流中,都是低點。


因此,如果因為錢不夠用、

並且認為自己無法及早開始準備退休金時,

可以重複溫習這兩個重點,

說服自己持續有紀律地進行下去。

 

 

依循 4 步驟
存退休金一點都不難

有了「及早準備退休金」的決心,

接下來就是務實地就以下 4步驟來進行,

才能走得穩、走得長。

 

步驟 1

設定退休金目標

「退休目標與投資理財目標不同,

兩個帳戶應分開。」

張翠玲認為,

存退休金是為了退休後有一筆錢可以讓生活無虞,

活得有品質與有尊嚴,

這與「想要快速致富,不能忍受須長期間累積」

的投資理財心態完全不同。

例如美國就是實施 401(k)制度,

將退休帳戶與投資理財帳戶分開,

多數民眾才能持續且長期地存退休金。

 

那麼退休金目標該怎麼設定?

坊間有許多算法,

例如透過每天記帳了解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費,

接著計算出每年所需金額,

再以退休後餘命 25∼ 30年來計算出所需總額。

然後再盤點勞保、勞退,以及目前累積的資產,

計算出應備金額

與已備金額之間的差距,

就是應該存的退休金。


假設目前 35歲,65歲要退休,

退休目標金額估計需要 2,000萬元,

有 30年可存退休金,

勞保、勞退加已累積資產合計約 500萬元,

代表 30年內須存 1,500萬元。

 

 

步驟 2

找出目標報酬率

設定好退休金的目標以後,

要再依照自身可投資資金,

推算出投資的目標報酬率和所需要的時間。


由於目標報酬率

是民眾存退休金時唯一無法控制的因素,

因此挑選一個長期合理的平均報酬率,

在安睿宏觀研究部經理連毓濬的眼中

是需要花時間、甚至需要專家協助來決定的,

這個報酬率會影響投資工具篩選,

以及投資組合的打造。


萬一推算出來的目標報酬率過高,

但又不想承受高報酬率帶來的高風險,

就要增加每月投入金額、延後退休時間,

或是降低退休金目標,

讓存退休金這件事具可執行性,

而不會淪為紙上談兵。


連毓濬表示,

打造投資組合的目的是

希望以最小的風險(或最小的不確定性)

來幫助民眾在一定期間內存到退休金目標。

例如佩佩希望 10年後可以退休,

計算出需要 10% 的目標報酬率,

她的股票比重就必須拉高,

但這樣一個高風險的投資組合,

在短短 10年內的不確定性很高,

最後的投資成果很有可能與最初預期的不一樣。


因此佩佩需要思考,在僅剩 10年的情況下,

設定一個 10% 的目標報酬率會不會太高?

在不容易達成的情況下,是該提高投入金額?

還是用比較長的時間,

例如 15年,讓投資期間的不確定降低?

 

 

步驟 3

打造投資組合

打造投資組合,就是資產配置的意思。

連毓濬表示,

從 2005年至 2018年的市場各類資產

表現可以得知,

每年表現最好與最壞的資產都不相同,

存退休金若只單押一種資產,風險太高,

因此做好「股、債、現金」等配置,

將讓退休金組合具備兩項功能:

一是幫助達成長期投資目標,

二是透過資產配置效果來管理可能要面對的風險。


因此,民眾首先須思考市場上有哪些資產類別

具備時間夠長、有規律性這兩項特點,

再依此回溯出長期規律的平均報酬,

來架構出投資組合。

藉由兩個或多個資產的組合,

不僅能達到目標報酬率,

也能在投資過程中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步驟 4

紀律執行與再平衡

打造好投資組合的下一步是給予「時間」,

要有耐心地忍受投資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性虧損。

張翠玲指出,

長期投資過程中,一定會遇到 3個干擾因素,

即市場波動性、想要擇時進出,以及過度自信。


想要降低市場波動性對紀律執行的干擾,

除了可以透過資產配置,

將投資組合波動性控制在個人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另一個做法則是挑選目標日期型基金,

或多重資產基金,做為主要工具。

張翠玲認為,這兩種工具均具備多元分散,

又不失追求長期資本累積機會的特性。

對於台灣民眾熱愛的「挑選買賣時點」這件事,

張翠玲強調,

當民眾分清楚「退休」與「投資」是兩件事,

並將「投資理財帳戶」

與「退休帳戶」分開後,

就能有效解決。

 

 

面對退休帳戶,應該看總量的累積過程,

而不是看單一年度的賺賠;

而面對投資理財帳戶,則可以去計較市場好壞,

擇時(Timing themarket)買賣,

也因為有投資理財帳戶能用來短線操作,

可以有效紓解民眾「手癢」的毛病,

克服人性的害怕與貪心。

至於過度自信的壞處之一,

是讓民眾想借錢投資或重押單一商品。

其解決的方式為:

堅持不借錢理財,

或直接交給專家來處理。


最後,因長期投資過程中會遇到科技泡沫、

金融海嘯等短期事件,

而讓市場偏離長期市場規律的軌道,

此時民眾應該在價格下跌

到一定情況時適時加碼,逢低向下攤平。

因為市場短期可能正好處於「價格低估」狀態,

但長期終究會回到市場該有的規律水平上。


此外,

「資產再平衡」也是必要的。

連毓濬指出,

一開始的投資組合比重

是根據目標報酬而設定,

在市場價格一直波動下,

當某類資產經過一段時間上漲後,

其占投資組合的比例會偏離原本的設定,

此時就需要執行「再平衡」,

將超過的比例贖回,

並買進比例相對低的資產。

此做法的目的,是把投資組合

調整回到原本設定的風險與報酬關係,

也等於是紀律化、機械化地

「賣出較貴資產」,轉而「買進較便宜資產」。

 

 

 

本文及內文圖 出於 Momey錢

 Money 錢 142 期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CMoney 編輯 / BELL)

 

Money錢

Money錢

Money錢雜誌,是台灣理財‧投資‧股票‧基金‧退休‧保險規劃學習網。https://money.cmoney.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