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新井一二三
台灣邁向獨立建國的行動,
可追溯至台灣民主國
發表脫離清廷獨立的宣言時。
之後在日本統治下
沒有擴大形成風潮,
而是在二次戰後甫被中華民國接收,
試圖對國際社會訴求台灣獨立的人們,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的彈壓
而前往日本、美國展開長期的活動。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陳水扁透過法律途徑
讓台灣被認定為獨立國家
馬英九上任開放中國三通
二○○○年起的八年裡
擔任總統的民進黨陳水扁是律師出身,
嘗試過許多讓台灣被認定為獨立國家的法律途徑,
如實施全民公投、
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等。
卻因貪汙等罪行失去民眾的支持,
無法達成目的。
一如對當時民進黨統治的反動,
二○○八年國民黨的馬英九
一當上總統就開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通」。
他在職期間對共產黨讓步的態度日趨明顯,
引發了不滿學生占據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
馬英九在任期即將結束的二○一五年底,
緊急前往新加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
上一次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
是在六十六年前,
儘管這一次宣稱是世紀會談
卻沒有發表歷史性的共同聲明。
會談後台灣方面有馬英九本人參加記者會,
中國方面只有隨行官僚等出來說話,
顯然受到不對等待遇。
馬英九的期待落空,
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角力中敗北等結果,
外人都看得很清楚。
蔡英文強調要維持現狀
之後擔任總統的民進黨蔡英文說
「台灣年輕人是『天然獨』」,
強調要走維持現狀的路線。
根據民進黨的見解:
「台灣是獨立政體,
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名叫中華民國」。
為了不給中國攻打台灣的藉口,
國名、國歌和國旗都不會變更。
因此中華民國國歌至今仍是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國民黨黨歌。
現在若談台灣獨立
就得把目標定為
脫離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是不同於英國的蘇格蘭、
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
或是中國的西藏、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等地,
台灣從過去到現在
從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統治過。
但是從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來看不免擔心:
萬一台灣以任何形式獨立建國
並被國際社會接納,
西藏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等會起而效尤,
恐將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崩盤。
因此中國也試圖拉攏
「同為中國人」的國民黨,
好拉住台灣不要輕舉妄動。
台灣進行的兩岸關係輿論調查中,
經常票數最多的是「維持現狀」,
多於支持獨立或支持統一。
他們選擇的是「目前擁有的和平生活」。
但如果進一步探討「現狀」所指的內容,
多少得承認中國的影響力日趨增強。
中華台北與台灣
二○一八年十一月
和地方公職選舉同時進行的全民公投中,
被問到「是否贊成以台灣名義參加東京奧運」,
結果是反對票多於贊成票。
看來投票日前不久,
運動員們開記者會訴求
「希望避免無法出賽東京奧運的風險」
左右了投票結果。
獨立二字不敢輕易說出口,
又擔心不知何時會被迫說
「兩岸一家親」表示支持統一,
就連堂堂以台灣之名
參加國際賽事的希望也無法實現,
顯然現狀已越來越艱困。
關於「台灣」這個名稱
關於台灣的國際名稱,
自從聯合國代表權
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一九七○年代起便爭議不斷,
八○年代開始便以「中華台北」
名義參加奧運等國際賽事
和一部分的國際組織。
又因為禁止使用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歌,
奧運上用的是五輪搭配梅花設計的旗幟。
「中華台北」
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妥協後的結果,
並非台灣人民自願提出的名稱。
「台灣」此一名稱
有著超越單純地名的重量與深度。
國民黨政權的戒嚴令時代,
「台灣」這個地名
因帶有獨立的政治色彩遭到禁用。
前面介紹的孤蓬萬里和台灣歌壇,
其實一開始被迫用台北歌壇的名稱,
後來變更為台灣歌壇的動作,
在網路上以「正名」形容之。
在陳水扁的第一次民進黨政權下,
台灣政府的郵政事業
由中華郵政改名為台灣郵政,
可是接下來馬英九執政後
又改為原來的中華郵政。
對於如今已廣為流通的台語稱呼
也有人抱持
「台灣還有客家語、
原住民語等其他語言,
只因是多數派語言
就獨占台語之名不好」
的否定立場。
實際上也在馬英九政權時代,
學校母語教育時用的名稱
曾一度正式改叫成閩南語,
因為原本是中國福建省南部的方言。
諸如此類,這樣的「台灣」
並非單純的地名。
王育德投入台語研究
為台灣獨立運動重要領袖
台語研究第一把交椅,
以研究台語第一位
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的王育德,
因為二二八事件遭到國民黨政府通緝,
經由香港逃往日本發行《台灣青年》刊物,
成為在外獨立運動的理論支柱。
由於上了黑名單無法回歸故鄉,
而在明治大學教書維生,最後客死東京。
死後三十三年的二○一八年,
他的故鄉台南市政府設立王育德紀念館,
展示了從東京住處搬回來的家具、
藏書、衣服、書信等多數資料。
家屬也列席紀念館開幕儀式,
從日本飛來的女兒和孫女用著亡父、
亡外祖父心愛的台語致詞,
讓人印象深刻。
學術論文以外,
王博士最廣為人知的著作是
《台灣—苦悶的歷史》。
於日本一九六四年出版的著作,
以中文被原本的讀者台灣人民
讀到是在戒嚴令解除後的一九九九年,
距離該書發行上市已是三十五年後。
更在十九年後,
故鄉當局為他開設了紀念館。
生前無法實現的回歸故土,
死後的三十三年終於才全面性達成,
王育德在故鄉台南的官民見證下,
生前活動正式受到彰顯與表揚。
台灣人民基於台灣觀點改寫歷史、
一一恢復應該被恢復的名譽等作業,
至今仍方興未艾持續進行中。
本文摘自《我們與台灣的距離》
作者: 新井一二三 / 譯者: 張秋明 / 出版社:大田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tella )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