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上班族每次進到麵店,
看著菜單上的選項,
腦袋常會浮現這樣的小劇場,
「陽春麵、擔仔麵沒什麼料好單調,
但乾麵、麻醬麵、雜醬麵又太油……
啊,那點餛飩麵好了,有麵、有肉,
感覺比較划算又均衡……」,
但真是這麼一回事嗎?
就讓我們聽聽專業營養師建議有減肥需求的朋友,
在麵攤該怎麼吃才均衡、健康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餛飩麵比湯麵、乾麵均衡?
營養師解析餛飩營養成分
孫語霙營養師表示,
價格平易近人的麵攤、小吃店,
常是忙碌上班族工作後,
填飽肚子最愛的選擇。
但站在營養師角度仔細觀察上述麵類選項卻會發現,
如果民眾到麵店只吃麵類主食,
沒有適度選擇其他小菜,
其實很容易有營養不均的問題。
就以湯麵、擔仔麵來說,
雖然它們有水煮、油脂含量低的優點;
但缺點卻是蔬菜量很少,
通常只有幾片葉子和豆芽菜、
豆魚蛋肉(蛋白質)也相對不足。
至於乾麵、麻醬麵、雜醬麵等拌麵類,
除了蔬菜和豆魚蛋肉類與湯麵一樣不足外,
在醬汁上更常會拌入大量的油脂及各式調味料,
不僅熱量比湯麵高出許多;
一碗吃下肚往往也吃下大量的鈉,
容易造成身體代謝負擔。
而餛飩麵這一選項,
雖然相比之下均衡度較湯麵及乾麵來的高,
但一般市售餛飩為加強口感,
其餡料通常是選用肥肉製作,
所以事實上餛飩的熱量、油脂含量一點都不低。
孫語霙營養師指出,
根據食藥署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
每 100 公克的菜肉餛飩熱量為 236 kcal、
脂肪 16.3 公克,約占總熱量的 62%;
豬肉餛飩熱量則是 227 kcal、脂肪10.1公克,
約占總熱量的 40%;
而冬菜蝦仁餛飩,熱量僅有191 kcal、
脂肪為6.3公克,約占總熱量的30%。
因此,綜合以上數值,
如果民眾真的想點餛飩麵來吃,
蝦仁餛飩會是比較理想的選項。
且值得注意的是,
餛飩除了油脂較高的問題,
由麵粉製作而成的餛飩皮也屬於主食類的一員,
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
每 100 公克的餛飩皮熱量為 271 kcal。
若以6張餛飩皮計算,相當於 70kcal 左右,
再加上有些小吃攤給的麵量也不少,
一口氣吃下一大碗餛飩麵,
很容易就有澱粉攝取過多的問題,
減肥族不宜食用過量。
營養師教你避開3地雷、選對組合
小吃攤這樣吃健康不NG
既然如此,那麼正值減肥期間的朋友,
到底到麵攤該怎麼吃才相對均衡、健康呢?
孫語霙營養師指出,
其實以麵食為主的小吃攤並非真的這麼不健康,
只要根據主食+蛋白質+蔬菜的基本飲食原則,
慎選搭配組合,並留意食用時的注意事項、
避開 3 大地雷行為,
一樣可以吃的均衡、營養又無負擔。
地雷行為1/湯別喝完:
很多人點湯麵時,常會把湯麵的湯喝完,
但以營養師角度來看,
除非是蔬菜熬煮的清湯,
否則建議大家適量就好。
尤其是,紅燒牛肉麵的湯,
一碗鈉含量就高達 1600~3000 毫克,
如果整碗喝完一下子就超過 WHO 建議的
成人每日鈉攝取量 2400 毫克的上限,
恐增加身體代謝負擔,
提高罹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地雷行為2/慎選麵條種類:
要特別注意的是雞絲麵、鍋燒意麵及油麵,
因製程中會經過事先油炸,
或拌入油脂加工,因此在熱量上偏高,
光是一碗麵條就有 450~500 kcal;
而麵線因製作時常會加入大量的食鹽,
鈉含量也偏高。
故建議有瘦身需求、容易水腫的朋友,
點餐時盡可能避免食用上述麵品。
至於陽春麵、冬粉、米粉、意麵部分,
以同樣一碗的體積來看,熱量無太大的差異,
大約都是 140kcal 左右,
所以減肥族適量食用並無大礙。
但孫語霙營養師仍建議,
由於冬粉、米粉的蛋白質含量較其它主食為低,
因此如果是飲食需限制蛋白質的朋友,
例如,患有急性/慢性腎衰竭、腎功能不全等疾病者,
則可多選擇此兩項麵種食用。
地雷行為3/減少加工醬料:
另外,有不少熱愛重口味的朋友,
每次吃麵攤時常會加入大量的辣油、
辣椒醬、醬油膏來增添風味。
但辣油、醬油膏、豆瓣醬等調味料,
容易增加油脂和鈉的攝取;
建議有減肥、健康需求,但又喜歡重口味的朋友,
不妨可以試著將上述醬料,
改成添加蒜泥、生辣椒片、蔥花、香菜、薑絲等辛香料,
除了熱量低之外,
也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營養師小叮嚀】:
除了上述「擇食」技巧外,
孫語霙營養師也分享,
網友想要減肥成功,不妨可以試著每天量體重、
從紀錄吃下肚的食物開始。
多留意自己的飲食哪裡有問題,
多吃接近食物原態的食物、減少過多加工食物攝取,
就是幫助減少過量油脂、熱量攝取,
改變過去累積下來不當飲食習慣的好方法。
如果進行上述方法一段時間後,
體態仍未見改善也別慌著,
民眾也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營養師協助,
進一步釐清原因,
針對個人體質、生活習慣設計合適的瘦身處方箋,
就是幫助找回健康、窈窕體態的好選擇。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