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孩子會沉默,是我們造成的...其實他跟別人沒有不一樣!而是家長都犯了這個錯

胡展誥

胡展誥

  • 2016-08-02 18:01
  • 更新:2020-01-09 14:26

原來孩子會沉默,是我們造成的...其實他跟別人沒有不一樣!而是家長都犯了這個錯

(圖/shutterstock)

 

有過一次印象很深刻的心理師面試經驗。

那是一個悶熱的午後。

等待室裡,

午後陣陣的熱風緩緩吹了進來,

但此刻的氣氛卻比室內的冷氣全速運轉

還要來得更加凝結....

前面幾位面試者回到等候室

無不垂頭喪氣、一臉挫敗。

 

那次的個案是一個整整十五分鐘

完全不說話的孩子

當我經歷完了那一場沒有語言、

度秒如年的演練

扮演個案的替代役男起身離去,

現場留下我與三位面試官的討論。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對於這個孩子,

你打算怎麼讓他快一點說話?」

「我……沒有要他立刻說話……」

想了一下,我回答。
「沒有要他講話?那諮商怎麼進行?」

另一位面試官問,

轉筆的手停了下來。
我經常在諮商中面臨老師與家長的疑惑:

「孩子不講話,怎麼辦?」

的確,「說話」是我們用來溝通

最理所當然的方式。

我們想了很多方式來「幫助」「鼓勵」孩子說話,

彷彿「不說話」是孩子身上的問題,

可是我們真的接納對方說的話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表示會尊重對方表達的自由,

但事實上卻又不自覺地暗示對方「沉默是不被允許的」

因為那代表不禮貌、沒有參與、沒有主見。

但當對方表達了與我們方向不同的價值觀時,

我們卻又可能給予對方譴責。

「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想法?

不要擔心,說出來!」大人鼓勵。

於是,小孩在被鼓勵的情況下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這個想法和大人的期待

和價值觀大相逕庭,

於是孩子招來一陣責備或批評。

從此,這個孩子開始不相信大人的鼓勵

與邀請是真實的,

甚至開始降低溝通的意願。

 

我們經常鼓勵孩子 說出自己的想法

但我們是不是真心願意

捍衛孩子說話的自由

我想起幾年前還在學校任教時,

台灣發生了一件引起廣大爭議的新聞:

清大學生用鞋子砸中苗栗縣長的事件,

類似的行為在那陣子頻繁出現。

那段時間在課堂上經常聽到學生們的困惑:

「什麼是尊重?」

「如果被傷害了,還要尊重對方嗎?」

「是否主流價值底下的尊重常常是多餘的?」

 

後來我在臉書上寫下我在班上與學生分享的內容,

幾秒鐘後,

一位大學時期對於民主自由

與社會議題深具熱誠的學弟在留言底下回覆:

「胡展誥,我真的很想噓爆你!」

然後在我錯愕之際

又立刻從訊息列裡刪除,

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出現在我的臉書上。

留言雖然刪除了,

卻讓我後來經常思考起這件事情。

 

 

每一個聲音都是

一種態度、一種價值觀

而價值觀是個人從出生就開始被動或主動塑造的。

那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建立自我認同的根本,

在不危害他人與自己生命的情況下,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值得被捍衛的。

你可以不認同他的說法,

卻不能拿某個人的價值觀

去和某個人的價值觀比較。

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一段獨一無二的故事,

那無法、也沒有必要透過比較來區分優劣。

 

換句話說,

「要不要說話」、「說出自己的想法」都是個人的權利。

一個不說話的人其實傳達出了許多相當重要的訊息。

例如:他為什麼選擇用不說話的方式來表達?

他性格本來就如此嗎?

他經歷過什麼事情?

對於表達,他有什麼擔心或困難?

然而,要去辨識這麼多內在深層的問題並不容易,

回到簡單一點的層面:

我們怎麼協助孩子打破沉默、多多表達自己?

 

 

如果你鼓勵他說話,

就請捍衛他說話的空間

如果你邀請他說話,

你就要給他一個放心表達的空間,

而不是接著回應他:

「你怎麼會這樣想?」

「這是很不好的想法」

「這麼簡單的問題有需要想得這麼複雜嗎?」

一個鼓起勇氣表達想法卻經常被批評或指責的孩子,

當然也會漸漸失去表達的意願。

更糟糕的是讓他認為向大人表達自己是危險的事情。

 

 

陪伴與引導他

擁有更周全的思考面向

孩子說的話多少會有我們覺得不周全、不合宜,

或甚至令我們擔心的內容。

此時建議,大人別急著去批評或阻止,

請記得:唯有他願意說話,

我們也才有更容易理解他的機會。

試著從孩子說的內容裡協助他

看到更多不同的面向,

例如:當他提到對老師的某句話感到憤怒時,

我們不是急著去要他學會對師長的禮貌

或跟著批評老師的情緒管理不當,

而是邀請他說說看讓他生氣的原因是什麼?

其他同學的反應也跟他一樣嗎?

如果可以他希望老師怎麼說會比較不傷人?

換成他自己,他將會如何說這句話?

如此一來孩子不但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沒有因為生氣而被批評,

甚至還能被引導著擴展自己的觀點。

 

尊重多元想法的價值

你的價值觀影響著你如何教養孩子。

因此,有空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想要教出甚麼樣的孩子?」

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期待自己的孩子獨立、

有主見、有勇氣捍衛自己的權利。

如果是這樣,

我們也得開始學著聆聽孩子不同的想法、

面對彼此衝突的時刻。

「多一點尊重、慢一些批評」

讓彼此有一個分享彼此想法的自由空間,

並且藉由你的人生智慧,引導孩子有更多不同的看見。

如此一來,不但讓你們保持親子溝通、

擁有了解彼此的機會,

也能讓孩子藉著表達 自己而有所成長。

 

你可曾想過

我們是不是也犯了同樣的錯

不止在與小孩的溝通上...

 

本文由 胡展誥專欄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間的距離:

胡展誥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一天到晚都在騎車和說話,最常出沒於台南偏遠山區的學校。 喜歡寫作、喜歡說故事,更喜歡聽故事。 部落格:http://npchcg.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