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鬧脾氣,爸媽就只能妥協? 你的「軟弱、沒原則」正悄悄毀了孩子的一生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20-06-22 18:09
  • 更新:2020-08-13 13:53

孩子一鬧脾氣,爸媽就只能妥協? 你的「軟弱、沒原則」正悄悄毀了孩子的一生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任何一個爸媽生下小孩,

就學會當「好父母」!

教養孩子與溝通的過程中,

必然會有摩擦的時候。

面對孩子的怒罵、批評,

家長們可以允許自己難過、受傷,

但務必別讓孩子以為,他可以繼續用言語傷害你!

學會這 4個療傷步驟,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有個母親告訴我,

她的孩子正讀小學,脾氣特別糟。

生氣起來就來個一哭、二鬧、三上吊,

讓她感到很困擾。

「我要怎麼樣,才能讓他不生氣,脾氣好一點?」

「你不可能讓他不生氣,但要學習有氣好好生;

所以你的溫和引導很重要喔!」

我這麼告訴她,而她說:

「可是,我真的好怕他生氣!」

原來,這孩子老是對著媽媽說:

「都是你啦!都是你惹得我生氣的!」

於是,這位母親每天都得小心翼翼,

深怕惹毛了孩子。

 

又有位父親告訴我,

孩子長大後,便時常嫌他很煩、很囉唆;

聽到這些,他常感到很難過。

而最近,孩子更常拿別人家與自己家做比較,

像是說:

「人家家裡都開好車,我們家的好遜喔!」

「我們班誰沒出過國,就我還沒,

我怎麼這麼可憐!」

甚至說:「爸,班親會你可以不要來嗎?

你會害我好丟臉的!」

「我常想,

我怎麼是一個這麼失敗父親,

讓孩子一直嫌棄我?」

這父親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我感覺好受傷呀!」

 

你也擔心被孩子評價嗎?

幾年前,我寫了一本《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寫的是大人的不當教養,

如何讓孩子受傷了,相當受到歡迎。

然而,我也看到好多受傷的大人,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感到無助、挫敗、自責,

甚至就要懷疑人生了。

更常常因為孩子的一些話,而玻璃心碎滿地。

有位家長曾這麼告訴我:

「老師,雖然我們是大人、是父母,

可是,我們也有著玻璃心呀!」

 

 

如果我們帶著玻璃心,

時時刻刻怕它碎裂滿地,

那麼,我們在面對孩子時,

便感到莫名地害怕、沮喪與無力,

而少了一份力量;

隨之而來的,可能是設法討好或取悅孩子,

也可能會迴避與孩子討論重要話題;

或者,用更高壓的手段教訓孩子,要孩子閉嘴。

這背後,都是因為太過在意孩子的評價,

擔心自己是個失敗或不夠好的家長。

即使,你知道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但是,就是難以忽略孩子怎麼看待我們。

 

然而,一旦我們過度擔心孩子的評價,

我們便可能把自己置身於家庭系統中,

比孩子還要低的位置上,

讓孩子成了我們的上司、

長官或需要畏懼三分的人。

這樣一來,孩子的行為會更強勢,

說話會更刻薄,也讓大人更加受傷。

這樣的家庭運作模式,肯定是問題重重的。

 

安頓情緒,

看懂無力感的真正來源

與孩子相處時,

會常感到挫敗與疲憊,是很正常的。

然而,若你常帶著一顆玻璃心,

常被孩子弄得碎裂滿地時,

你可不能逃避,或坐視不管。

首先要學著自我療癒,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1.接受當下:

接受,是安頓受傷心情最重要的功夫。

而在這之前,

你得先辨識出自己內心的情緒感受,

最強烈的感受是哪一個,

用情緒詞彙描述出來。

接著同理自己,深深地接受自己,

正擁有著這些情緒感受。

 

2.肯定情緒:

所有的情緒都是有功能的。

當玻璃心碎裂,感到挫敗、無力、受傷時,

請思考這些痛苦的感受要告訴我們什麼、

提醒我們什麼,

對我們有什麼保護作用,接著去感謝他們。

 

3.調整狀態:

透過深呼吸、散步、放鬆、靜坐或冥想,

讓自己回到平穩的身心狀態。

 

4.情緒溯源:

最後,你需要回頭去檢視,

這個受傷情緒的真正來源為何。

你帶著玻璃心,看似是被孩子刻薄的言語給重傷了;

通常,早在成長過程中,

這樣的情緒因應模式就已經存在。

而在其他的人際互動上,

你也相當害怕被批評,擔心被別人討厭。

 

堅定地回到父母的位置上,

站穩腳步

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後,

你得讓自己的玻璃心升級,成為強化玻璃。

你得體認到,在家庭系統中,

父母的位置永遠是高於孩子的。

父母是孩子生活的照顧者、

行為的管理者,以及思想的引導者。

於是,你要讓自己回到父母該有的位置上,

嚴肅且堅定地讓孩子知道:

「你這樣說,讓我很受傷;請你尊重我!」

我不是要你成為狼爸或吼媽,

對孩子高度控制、暴怒苛責。

而是站穩立場,用堅定的態度,

面對孩子的暴衝與無禮。

你依然可以溫暖關懷,

但你不該允許孩子侵犯你。

更多時候,你得真誠地表達你的感受,

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與人際界線的概念。

所以,一個怒氣衝衝的孩子,指著母親說:

「都是妳,惹得我心情不好!」時,

母親可以這麼回答:

「謝謝你告訴我你的心情。

我不知道我做了什麼,讓你不開心;

但是當你這麼說時,我非常的受傷,

也很挫敗,請你多尊重我一點!」

這需要用堅定的語氣表達,

而不是示弱地說:「好好好!

沒事沒事,我少說點話就是了。」

 

 

當一個孩子對父親抱怨:

「拜託你別去班親會,你會讓我很丟臉的!」時,

父親可以這麼回答:

「謝謝你告訴我,你對我的感覺;

而我是你的父親,是你的家長,

你的班親會,我當然要出席。」

而不是用討好的語氣說:

「怎麼會?爸爸怎麼會讓你覺得丟臉呢?」

當然,後續我們也要與孩子一起探究,

究竟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想、有這些感覺。

然而,這麼回應,正在向孩子示範,

如何尊重他人,同時也尊重自己,

這正是孩子必須學習的。

 

你不可能完美,但要懂得療傷

事實上,父母不管做得再好,

都很難完全符合孩子的期待。

研究發現,真正能受到孩子敬重,

並與孩子關係品質良好的家長,

不是那種高舉民主開明的旗幟,

卻事事順應孩子要求,

對孩子無限開放或尊重的父母。

而是,既能表達溫暖關懷,

同時又能堅守界線與規範,

所謂威信型的家長。

溫暖與規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一不可,

更是一個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要給出這些,前提是,

你得先學會自我療傷,

回到系統中正確的位置上,

同時,把玻璃心給升級。

 

本文由 陳志恆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責任編輯 / Ann)
(圖/shutterstock)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