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來媒體至少報導了四件
「阿嬤被魔神仔帶走」的新聞,
包括:阿嬤到花蓮林田山旅遊,在山區失蹤,
五天後奇蹟式被找到,阿嬤還說晚上有人陪她說話;
台中阿嬤半夜穿粉紅睡衣跟著男童外出夜遊,
在兩公里外被路人帶到派出所;
基隆阿嬤農曆七月到山裡採筍,
兩天後在墓園睡覺時被找到;
還有最近這一位從嘉義到彰化吃喜酒,
翌日外出晨運,在八卦山區失蹤,
七天後才被找到的阿嬤。
這幾件「魔神仔事件」的共通之處如下:
都是阿嬤;不是到陌生的山區,
就是發生在昏天暗地的半夜;
過程裡阿嬤似乎都聽到或看到什麼,頗不孤單。
難道「魔神仔」出現有一定劇本,
比如只抓阿嬤不抓阿公?
「魔神仔」怕人氣,只在陰暗角落伸出魔爪?
「魔神仔」還會講台灣話?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當然不是,其實...
這是常見的失智老人走失事件
台灣一年有超過 3000 位阿公阿嬤走失,
其中八成以上都有失智的問題。其他兩成呢?
沒看過醫生,不能肯定。
走失的失智阿公阿嬤,很多都找得回來,
但也有一些找不回來,或者找到時只剩遺體。
1. 女性壽命長,
失智阿嬤遠比失智阿公多,
迷路失蹤的當然也比較多。
失智患者迷路最常發生在人生地不熟,
或者精神恍惚之時。
走失以後,沒吃沒喝加上體力勞累,
很容易出現譫妄現象,
也就是急性意識混亂,產生幻覺,
而聽到看到不存在的人事物。
2. 既已失智,為什麼還帶阿嬤去旅遊,
或者到山裡工作?
須知輕度失智患者,
應付熟悉的生活環境與作息規律並無大礙,
家屬不一定看得出來阿嬤的記性與定向感已經衰退。
鄉下阿嬤,在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家,
每天洗衣燒飯下田,
然後到廟口大榕樹下乘涼聊天,
天黑後早早就睡,生活簡單重複,
即使輕微失智,
執行這些事項也不會產生困難。
此外,不少家屬更錯誤地以為人老自然記性差一些,
不必在意,因此沒有帶老人家就醫評估。
定向感可分為對時間、
地點、人物的辨認,
失智以後哪一種最容易受損?
時間,因為最抽象;再來是地點;
最不容易忘記的是人臉的辨別。
時間、地點與人物定向感的受損,
分別對應了輕度、中度與重度失智。
也就是說,輕度失智以後,
時間的定向感會有問題,
你問阿嬤今天禮拜幾、幾月幾日,
阿嬤答不出來,但你問她臥房在幾樓、
這裡是什麼鄉鎮,輕度失智的阿嬤是可以回答的。
到了中度失智,阿嬤就可能找不到自己的房間,
或者出門以後回不了家。
而進入重度失智,便會不認得親友。
3. 重點來了。輕度失智阿嬤,
對於住處周遭的定向感還可維持,
一旦來到陌生的地方,
比如外出遊覽、到山區工作,
就會對阿嬤的定向感構成挑戰,容易產生迷路行為。
不少老人家失智症初診主訴 都是迷路
原本生活作息沒有大礙,外出旅遊才出狀況。
看完景點,大家回到車上了,
只有阿嬤的位子空著,眾人心驚,分頭尋找,
才發現阿嬤還困在景點裡,第二天趕緊帶來就醫。
老人家只要迷路一次就要小心。
一般人不會迷路
(路痴不算,路痴是繞遠路,不是迷路),
因為人來到陌生地方,警覺性會提高,
努力記住來時路,但失智老人家記不起來,
又過度自信,當走遠後要回頭,已經找不到方位。
老人家走失,不只可能釀成意外,
搜尋工作更經常耗費龐大社會成本。
如何辨認老人家走失的可能,
並及早預防,值得家屬與社會重視。
本文授權自 沈政男醫師
原文刊載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ㄆㄆ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