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許多台灣人心目中的「國飯」,
滷肉飯可以説當之無愧。
不過吃滷肉飯時常見到的金黃醃蘿蔔片,
其實在經過長時間的醃漬後
顏色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金黃,
因此在製作時多以山梔、薑黃
或是黃色4號、黃色5號加強著色。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三分肥七分瘦的肉末澆頭、粒粒飽滿的白米飯,
說到許多台灣人心目中的「國飯」,
滷肉飯可以説當之無愧。
一碗滷肉飯配上一片清脆爽口的黃蘿蔔
想必是台灣小吃店裡常見的搭配,
但其實一般醃漬過後的蘿蔔並沒有你想像中的黃!
又為什麼會呈現這麼明亮的黃色呢?
台灣多以發酵液浸漬!
但糠漬、發酵液浸漬,
顏色只會呈現淡黃色!
在台灣,天然醃漬的製作方式
多是透過含有鹽、耐鹽性乳酸菌或酵母的發酵液,
進行 3~5 天的自然發酵,
不過也有許多業者會透過醋漬的方式
讓醃黃蘿蔔達到酸脆的風味質地。
不過,醃好的蘿蔔實際上的顏色
並不會像常見的黃蘿蔔那樣金黃,
而多是呈現淡黃色到黃褐色之間!
(自然的醃蘿蔔呈色其實介於淡黃色到黃褐色之間。)
求外觀顏色均勻
使用天然或人工色素其實是常態!
許多時候醃漬後的蘿蔔
會帶著點淡黃色甚至不均勻的黃褐色色澤,
因此在大量生產且求外觀顏色均勻的狀況下,
許多業者多會以山梔子(一種中藥材)或薑黃
作為天然色素染色,或是以相對呈色穩定、
食品藥物管理署准用的著色劑
黃色 4 號或黃色 5 號,加強著色!
(醃蘿蔔為了呈色穩定,會使用天然或人工色素染成金黃色。)
除了使用合法色素染色之外,
過去曾有廠商因違法添加工業用染料
「二甲基黃」於豆乾製品後,
也讓醃黃蘿蔔可能使用二甲基黃的議題為人們所關注,
因此各縣市衛生局稽查醃漬食品時,
也會特別注意二甲基黃是否有再次被違規添加入醃漬食品中。
從日本來的台灣國飯配角
「醃黃蘿蔔」,最初是用米糠醃漬!
但回頭追溯到台灣國飯上的這片醃黃蘿蔔的起源
「沢庵(Takuan,日文:たくあん)」
其實與今日大不同!
閩南語中「醃黃蘿蔔(Takuan)」本身
便是從日語「沢庵(Takuan,日文:たくあん)」
音譯過來的外來語。
而傳統的「沢庵漬け(Takuan-zuke)」說的
其實是一種以米糠、鹽、白蘿蔔所製成的醃漬品。
(日本傳統「沢庵漬け」醃漬法。 福井新聞社/youtube)
在日本傳統的「糠漬」中,
「沢庵漬け」多是以新鮮白蘿蔔洗淨,
以日曬曬至稍微脫水,使蘿蔔的組織軟化後,
放置進以米糠及鹽交錯堆疊所製成的「糠床」中
進行數月以上的長時間發酵所製成。
不過,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
現在許多日本的傳統作法
儘管同樣是以米糠及鹽作為主要的糠床發酵原料,
但在製作上也擺脫了傳統的日曬脫水及人工洗淨原料等作法,
在製作上來得更加有效率!
(日本糠漬的醃蘿蔔。)
不過從傳統作法來看,
無論台灣或日本所醃漬的白蘿蔔在製造過程中
若未添加色素,其實都不會那麼鮮黃。
但在追求食物也得「外貌協會」的今日,
「色澤」卻也影響了消費者的食慾與採購偏好,
使得食品業者們面對產品色澤不佳可能就沒人買,
加了食品添加劑有些顧客又不喜歡的消費意識下,
也讓「加」與「不加」成為業者所要面臨的挑戰!
但事實上,只要消費者拋掉對於外觀的堅持,
接受「天然或許不會那麼美」的事實,
市面上或許就能減少更多不必要的色素添加產品。
延伸閱讀
▶繽紛又天然!甜菜根、螺旋藻等天然色素市場持續發展
▶紅色色素竟從「蟲蟲」提煉而來!不管害怕或吃素,新種蕃薯為你帶來新選擇!
▶人工色素安全嗎?
本文由 食力foodNEXT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供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