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經常莫名疼痛,
檢查半天都找不出原因
你的身體比氣象預報還準,
變天前就這裡痛那裡也痛
在日本,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天氣痛,
而且女性多於男性,
在台灣偏頭痛患者超過150萬人,
天氣轉換時求診病患會增加二成左右。
提升適應冷熱天氣的能力
想要減緩天氣痛的症狀,
另一個關鍵就是鍛鍊出能對抗天氣痛的強壯身體。
當我們身體不適,
天氣痛的症狀就會更加嚴重,
反之身體健康的時候症狀就較輕微。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維持身體健康,
就可能減輕天氣痛的症狀。
照這個方向來思考,
只要我們鍛鍊出夠健康的體魄,
不受天氣痛的影響,
最後就能克服天氣痛。
或許症狀不會完全消失,
但只要能減緩到不痛苦的程度,
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就會更低。
說穿了,
「天氣」是我們生存的地球自然條件之一,
只要我們還活在地球上
就無法擺脫天氣所帶來的影響,
適應天氣是我們的唯一選項。
無論我們怎麼躲在空調完善的建築物裡,
總有會離開舒適空間的時候。
健康身體有兩個必要元素,
就是天氣熱的時候會確實流汗散熱,
天氣冷的時候體內會儲存熱量。
也就是說,
如果提升對冷熱的適應能力,
就能維持健康。
人體碰到氣溫變化會調整體溫,
這就是自律神經的適應能力,
而天氣痛是自律神經受到壓力所造成,
所以只要提升自律神經的適應力,
天氣痛症狀就會減輕。
問題是我們現在多半在
有空調的舒適環境裡生活,
或許有少數人盡力避免使用空調,
但絕大多數人還是享受著空調的便利性。
而方便的空調,
會降低人體對抗冷熱的能力
(自律神經適應力)。
當自律神經衰退,
原本沒有天氣痛症狀的人
也可能罹患天氣痛,務必要小心。
以下是我的親身經歷。
我曾經在名古屋大學的
實驗動物飼養中心進行研究,
大學研究設施有二十四小時的空調,
幾乎全年都在恆溫狀態,
每天窩在這樣的環境中,
適應能力不知不覺就降低了。
某個炎熱的夏日,
我離開學校準備回家,
室外氣溫高得令人無法忍受,
結果身體整個垮掉。
後來我就經常輕微中暑,
或者倦怠感冒。
而且我的身體也經常不聽話,
只要碰到颱風來,就會比平日更加不舒服。
我自認內耳氣壓偵測器沒有變得更敏感,
應該是身體與自律神經的適應力降低的關係。
當然也可能是年老造成體力衰退,
但我認為主因還是
每天躲在舒適的空調環境裡,
身體習慣了恆溫的關係。
「醫師不養生」傳出去真是丟人,
希望讀者能夠從我的親身經歷,
了解人體必須保持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那我們該做些什麼來克服適應力的問題呢?
這當然沒有特效藥,
只有非常理所當然的方法,
就是夏天讓自己「熱到流汗」,
養成經常流汗的習慣。
流汗是自律神經用來降低體溫的方法,
只要我們確實流汗,
就能避免高溫造成體溫上升。
逼迫自律神經在高溫中努力工作,
就能喚醒自律神經原本的能力。
而天冷的時候,
請加長待在低溫環境的時間,
那麼自律神經就會使血管收縮,
進而提升體溫。
如果自律神經的這項能力不夠強,
人的體溫就會偏低,
造成肩頸痠痛,身體不適。
無論強迫自己待在炎熱或寒冷的環境之中,
都要先評估自己的體力,
在體力可承受的範圍內忍耐一段時間的高低溫,
就能慢慢提升自律神經功能。
人就是喜歡往更舒服輕鬆的環境去,
但讓自律神經功能衰退,
最終會造成自律神經全面失調。
自律神經全面失調,
人體便無法適應環境變化,
碰到一點小事就會身體不適。
如果自律神經全面失調,
再加上內耳氣壓偵測器過敏,
天氣痛就會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
另外罹患慢性痛的人,
通常比較畏寒,
因為罹患慢性痛可能會使人對溫度的感受力失調。
這種人怕熱又怕冷,
就是因為身體能對應的氣溫範圍變小了,
我認為這與自律神經衰退也有關聯。
每天幾乎都待在室內的人,
還得提升對「刺眼陽光」的適應力。
不過刺眼的陽光可能會引發偏頭痛,
因此有偏頭痛的人要格外小心。
本文摘自
作者:佐藤純 / 出版社:臉譜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 / Kaedy)
(首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