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4個月就同居 vs 愛情長跑5去度假,哪對情侶先分手?一篇文讓你思考人生的走向…

天下雜誌出版

天下雜誌出版

  • 2017-10-16 17:42
  • 更新:2020-11-12 18:18

情侶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所認識的和我差不多年齡的父母,

大部分都不是在

有計畫的情況下當了父母。

懷孕都是意外,孩子就這麼來了,

他們就這樣決定要這個小孩。

允許自己有這種想法,

也許這對小孩來說也是最好的。

 

當然我周遭也有父母是早就計畫好,

千盼萬盼才盼到小孩。

有人剛剛生了小孩,因為他們希望

藉著小孩來挽救兩人的關係,

或是給他們的關係重新賦予意義,

讓小孩當治療方案、救星。

我希望他們這樣做能成功,

我確實是這樣期望著,為了那個小孩好。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米夏埃爾‧納斯特

 

相較於男生,女生更有

生孩子的 生理壓力

要小孩,顯然是人類天生的需求。

然而隨著年齡漸長,特別是女性,

想要小孩的願望

很容易脫離一切而單獨存在。

當擔心錯過,而亟欲尋找出路的恐慌

攫住她們的時候。

 

我認識不少女生,到了快要三十歲,

便開始將之前一段關係視為浪費時間,

她們認為花在

那段感情上的時間都不值得。

要不是當時浪費了時間,

她們早就走到懷孕生子的下一步了。

這聽起來相當無情,

好像她們想要小孩,

跟她們前任男友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說不定也真是如此。

 

有一個二十九歲的女生曾經跟我說過,

對她來說小孩比男友更重要。

她前任男友我也認識,

是她提出分手的,

因為他還不想要小孩。

當她告訴我這些事的時候,

我只能不可思議地看著她。

「事情不應該發展到這種地步,」

我心想:「絕對不可以。」

可是我是男人,

我的情形要輕鬆安逸得多,

生理時鐘的滴答聲,

我是從來不會聽到的。

 

越來越少人 想生孩子

生育率下降、人口逐漸老化

遺憾的是,今天愈來愈少人想要小孩,

而且想生育的時間也愈來愈晚。

平均壽命持續不斷提高,

而且死亡人口數低於出生人口數,

我們的社會正日趨老化。

我認識的一個人告訴我,到了 2030 年,

每兩個柏林人中就有一個年紀

超過五十歲,我覺得這真的

相當值得我們注意,真的很可怕。

 

我母親當年像我這個年紀時,

已經當了二十一年的母親,

當然,今昔無法如此比較。

我嫂嫂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末年

生下頭一胎時,才二十三歲。

有時候她還會提到

當年醫院裡的護士看她的狐疑眼光。

一九八九年在東德,

二十三歲的產婦已經算高齡了。

 

 

這當然都有體制的因素。

或者也可以這樣說:

這一切都是受匱乏經濟的影響。

由於東德過去不斷有房荒,

唯有已婚者才有權利分派到住房,

直到有小孩,

才得以申請到比較大的住房。

這些當然不是值得鼓吹的政策,

但是鼓勵年輕人生育的原則是正確的。

我真的相信,父母與子女

之間的年齡差距若不是太大,

他們會比較容易了解彼此。

彼此的聯繫也會比較強。

 

社會體制改變,

高齡父母的情況 日漸普遍

我父母親在東德圍牆倒塌後,

初次到西德的福來堡探望我哥哥。

他們看到那裡有那麼多小孩

都是由(外)祖父母在帶,很是驚訝。

看來,那一帶的家庭生活,

幾代之間互動情形相當好。

但是他們見到的,

當然不是(外)祖父母

在照顧孫輩,而是父母親,

這種高齡父母的現象讓我父母很震驚。

 

如今他們習慣了,

因為這個現象到哪裡都已成為常態。

圍牆倒塌後的幾年內,

原東德境內的出生率

大幅降低了三分之二!

沒錯,體制的更換

也可以從這個角度描述。

 

我們總在等待個「好時機」

反而更有可能錯過...

現在我四十歲,

我知道我也將會是個

像當年讓我父母見了

不敢相信的高齡父親。

有些事情不能考慮太多,

但是我們還是花費許多心思去想,

我們斟酌,拖延,等待,

總是可以找到一些反對的理由。

像「暫時先不要」之類的話,

我們一輩子都在說。

 

然而可惜事實便是如此:

我們一直在等最合適的一刻來臨,

搬家、辭職、分手都是,

生育小孩也是。

這是想要確保毫無失誤的保險想法,

但這種想法並不一定靠得住,

反而有可能讓我們付出

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作為代價。

 

 

沒有勇氣走向 下一步

再好的關係都只能中止

我和女友交往四個月後,搬到一起住。

後來不時有朋友向我承認,

他們很訝異我們那麼快就住在一起了,

覺得我們操之過急。

後來居然還有人打賭,

看我們兩人的關係能維持多久。

我的想法和他們不一樣。

我相信,行不行得通,

你很早就會有感覺。

 

從前我認識一個女生,

和男友愛情長跑了五年,

但兩人各住各的公寓,

每星期見面兩三次。

後來他們一起去度了兩個星期的假,

之前他們從來沒待在一起那麼久過,

回來之後兩個人就分手了。

他們當初的關係可說是兩個單身的人

一起過了五年,除此之外沒有別的。

他們從來沒有勇氣嘗試走下一步,

因為他們並不想冒險,

但是彼此從來都沒承認過。

 

是什麼讓我們的人生

值得活下去?

重點就在這裡,願不願意接受

未知的情況,接受新事物。

或許我們應該問自己

一個簡單的問題:

是什麼讓我們的人生值得活下去?

曾經有幾個當了爸爸的人告訴我,

這輩子第一次將孩子

抱在懷中的那種感覺。

那必定是一種非常感動人

而無法言喻的經驗。

 

不管用什麼方式,每個人都竭力

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

而沒有任何東西

會比一個孩子更有價值,

他是我們存在的理由。

如果你一再告訴自己「暫時先不要」,

可能有朝一日會發現,

你原來一直覺得自己還太年輕,

卻又在忽然之間發覺自己已經太老了。

你完全無法預料到。

 

愛無能的世代

 

本文摘自愛無能的世代

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 / 譯者:高瑩君 / 出版社:天下雜誌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Sally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天下雜誌出版

天下雜誌出版

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