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
作者:胡展浩
「我也不願意,但我有我的事業,請你體諒我假日無法陪你...」、
「我們的公司就是如此決策,請你多多包涵...」、
「這是我父母親的想法,要不是他們堅持,不然我也想…」
這幾句話你熟悉嗎?
你有說過類似的話,或者聽過類似的話嗎?
上面的三句話乍聽之下很無奈、很難抉擇,
但當它們被說出口時,
其實都已經清楚地做出了選擇:
你已經選擇了你的事業、
你早已認定你的團隊比較重要,
以及,你已經做出了寧可放棄己見而順從父母的決定。
繼續讀下去...
不敢承擔選擇之後的「結果」
才是讓你「畏懼選擇」的原因
我們經常花力氣向別人解釋:
「我是因為...,所以不得不...」「要不是因為...,不然我也想...」
解釋到後來如果對方還是不開心,
我們或者感到委屈、或者生氣怒吼:
「啊我就真的沒辦法啊,不然你是要我怎樣?你就不能體諒我嗎?」
人活著,永遠都在做選擇。
可是,光是要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有做選擇的能力,
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做選擇」之所以如此困難,
其實是因為我們必須承擔選擇之後的結果,
那可能是我們難以扛起、或者抗拒扛起的責任。
因為不想面對這些結果、因為無法覺察自己的害怕,
或者因為不想面對自己的猶豫不決,
所以,我們會用各種理由來解釋自己的為難、
甚至攻擊他人對我們的不諒解、不同理。
但,即使你用了一百個理由
解釋你的無奈、你的不得不,
擺在眼前的事實只有一個,
那就是「你選擇了A,而放棄了B」。
常用「我無法選擇」做藉口的人
是不成熟、不負責任的表現
人生無法全拿,你選擇了A,就得放棄了B。
我們經常認為自己是站在「沒有選擇」的位置,
因為這麼一來,我們所做的選擇
就不全然是我們的意願,而是出於被迫與無奈。
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選擇,
即使帶來了不好的結果,
好像也必須被體諒、不應該被苛責。
當我們以這種心態做選擇時,
內心也深信這樣的選擇,
別人應該為我們付出相當的責任。
但是,這種想法其實是「不負責任、也不成熟」的。
無法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做選擇,
就會經常把自己困在動彈不得的桎梏、
覺得自己永遠是那一個充滿委屈、
不被理解的受害者。
我們所謂的「無法選擇」,
更仔細地講,其實是無法
做出「讓自己完全滿意」的選擇。
這 2種人 抗拒做選擇
終極目的其實是 「怕自己受傷」
我們抗拒做出這種困難的選擇,
因為我們不想得罪別人、不想有所失去,
而這一切到頭來
都可能朝向一個共同的目的:害怕讓自己受傷。
很弔詭吧?
這種看似因為「避免傷害對方」而陷入困境的選擇,
事實上,卻是害怕自己受傷。
大部分會陷入這種困境的人,
第 1種可能是缺乏自我肯定,
因為無法重視自己的感受、覺得不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當內在有所渴望的時候,
只好站在受害者的角色、
用一種掩飾成無奈與被迫的方式
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 2種可能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往往不是別人,而是在自己的身上。
他們總是要別人體諒他、諒解他所做的各種選擇,
換句話說,他們既希望滿足自己的需求,
又希望別人能夠舉雙手成全。
可惜的是,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全拿的事情,
只要有選擇就難免有失去。
你不可能任性地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
卻不允許他人因而感到不愉快。
在關係裡,這個失去可能是對方對你的抱怨、
可能是你對對方的愧疚,
當然,也可能是彼此關係的疏離。
其實選擇 不在選對、選好
而是 你清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那到底該怎麼辦?答案,往往就在問題的身上。
如果你願意停下腳步,
試著看看這一路來你所做的各種選擇,
其實,就能幫助你覺察當時的自己所重視的是什麼。
重點不在於「選擇什麼才是對的」、
「應該要選擇什麼才最好」,
而是,你到底能不能清楚自己因為什麼而選?
清不清自己選了什麼?敢不敢為自己做選擇?
不用對別人解釋 你的選擇,
你最該面對的,其實是自己!
其實,關於自己所做的選擇,
你最該解釋的對象
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選擇自己所重視的事情並沒有錯,
你不須為此感到羞愧或自責。
當你能夠為自己做選擇、選擇對自己重要的,
一來不會總是把自己擺在被害者的角色裡,
二來,也不用因為總是選了不喜歡的選項而讓自己不開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清楚自己
已經選擇了對自己重要的選項,
至少比較能甘願地去承擔隨之而來的責任;並且,
當你愈能夠清楚知道自己所重視的價值,
就愈不會讓自己經常困在難以選擇的困境裡。
(CMoney責任編輯:vickie)
「我的人生 我的選擇」延伸閱讀:
我們報導 各行各業出色的人物
以及每個 用力生活的台灣人。
希望能讓遇到挫折的你,
因為我們的報導 而重新擁有力量!
和「我的人生 我的選擇」成為 LINE好友
讓我們為你傳遞更多 正向人生
也讓好故事 陪伴你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