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久了,老闆自然會看見?假的!你得先做 「老闆在做的事」,才有可能升遷...

Winston Chen

Winston Chen

  • 2016-08-09 16:10
  • 更新:2018-07-17 09:18

做久了,老闆自然會看見?假的!你得先做 「老闆在做的事」,才有可能升遷...

(圖/shutterstock)

 

(示意圖,來源:VULTURE)

 

作者:矽谷工程師 Winston Chen

 

(以下的故事中,所謂的印度人與華人,

都是成年以後才到美國讀書的,

第二代以後的移民,

我都把他們歸類成美國人)

 

故事是從我某個朋友 

MBA 學程參加的創投投資競賽 (VCIC)說起。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有別於台灣大學的常見的行銷提案賽

比如說ATCC,

創投投資競賽 (VCIC) 讓學生扮演創投的角色,

分組討論並衡量真實的創業企劃書,

並與創業家面對面進行提案審核,

Due Diligence 與投資條款的談判 

(Term Negotiation)。

 

比賽的裁判們是當地業界的創投們,

從他們的專業角度衡量各隊伍在投資案的選擇,

Due Diligence,

與條款談判這三個項目中的表現,

給出分數,最後決定贏家。

 

VCIC 依序分成校內,

區域與美國全國這三關,

一直是美國想當創投的 MBA 們的敲門磚。

 

強者我朋友去年的團隊打進區域比賽,

今年當然就成為了新參賽者諮詢對象的首選。

 

 

校內初選一個月以前

美國人領導的團隊來了。

約了強者我朋友整個團隊的整個晚上,

預約了某個教室面談諮詢。

 

強者我朋友跟我說,

從他們問的問題中可得知

他們很早就開始組織,

蒐集資料,與討論。

也因為他們有事先準備,

整個諮詢面談進展得很快,也很深入。

美國人的團隊很快就蒐集到他們想要的資訊,

往下一階段邁進。

 

因為結束的很有效率,

強者我朋友的團隊

就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去喝啤酒 XD ,

身為酒鬼的我,怎麼可能拒絕呢?

 

校內初選兩週以前

印度人領導的團隊來敲門。

同樣也是經過精心準備而來,

但是時程上比上一個團隊晚了兩週,

已經失去先手的優勢。

 

校內初選前三天

華人參賽者終於出現了。

 

不過華人參賽者要的不是全面的面談

(也已經沒有時間了),

他們透過簡訊與電話想要得到的,

是『所有之前比賽的相關資料』與

『比賽小技巧 (tips)』。

 

這團隊感覺上有點危機,而且為時已晚。

 

 

 

比賽結果

不出所料,是美國人領導的團隊贏了。

另一隊印度人(非上列討論到那組)緊咬在後。

 

我們先不要考量其他的因素,

單以積極準備的程度而言,

該隊算是當之無愧。

 

積極度一直是在美國主流社會

成功的最基本條件,

在這個例子的取樣裡面,

美國人 > 印度人 > 華人,

那華人在大公司裡面多位居技術性職位,

比較少升上管理者的職位的現象自然是可想而知。

 

其實這現象根傳統的華人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勸進,而後進

那是別人家的事

 

久而久之,

我們處理事情的態度就變成要人『推動』,

要等待指示,要等待允許,

而不是自己『自動』了。

 

『推動』與『自動』的差異,

正是能不能打進美國公司決策圈的

『不積極』與『積極』的區別。

 

另一個簡單的報告專案

強者我朋友又跟我分享了一個

分組專案報告的小故事。

 

當組上的成員敲定,

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會假設

大家會在第一次討論中,

大家坐下來決定報告的走向,進行分工。

我們會假設每個人

都可能有當組長的機會與意願,

因此會在第一次的討論中,

跟所有人一起決定 Leadership 是誰,等等。

在大家不熟的時候,我們會採取『共識決』。

 

不在其位,我們不會跳出來領導。

 

他們組中的老美可不這樣搞。

 

第一次討論之前,

他就已經把報告幾個可能的走向與分工都想好,

並用 Email 寄出。

第一次討論讓大家

直接針對他提出來的東西進行討論。

 

成員當然有說不的權利,

但是討論之前,

整個報告就已經被老美想過了,

討論的走向當然會在他提出的框架下進行,

除非有人強力反對,

整個團隊的領導也會是這位老美先生。

 

一樣的,在團隊領導方面,

這位老美先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先手之勝。

如果這時候有某位華人朋友想當組長,

第一次討論時才出手,

根本沒有辦法服眾,大勢已去。

 

要跟美式的積極對戰,

就要爛熟美式的積極才行。

 

 

美式陞遷,

我怎麼知道你能把事情做好?

就我認識,

身居要角的朋友或是上司告訴我,

他們這裡的哲學是:

『We promote whoever that can do the job well. 

(我們提拔可以勝任該職缺的人)』

 

但是重點是,到職該職缺以前,

他們怎麼知道你能把該職務做好?

 

答案很明顯,

你要讓他們感覺『你已經在做了』,

之後升你只是讓他們能夠

名正言順的把責任扣在你身上而已。

 

你對某個職位很有興趣,

不要害羞,跳進去做就對了

(當然你原來的工作還是要做好),

要等到有 Title 才做事,

 Title 就絕對不會是你的。

 

『你已經在做了』,這就是美式的積極。

 

更多精彩內容,

請參考:《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

 

本文由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Susan)

 

菁英軟體工程師戰鬥營

熱烈招生中!

想學程式、成為工程師

卻怕自己沒基礎、學不好嗎?

別擔心!

CMoney 菁英軟體工程師戰鬥營

只要夠熱血,從0開始也能學程式!

 

不但全程免費,同時邀請學、業界師資

培養你的程式力,提高競爭力!

 

馬上行動>>立即報名!

活動詳情:菁英軟體工程師戰鬥營 營隊介紹

有問題歡迎私訊粉專:從0開始學程式!

或是寄信到:engineertraining@cmoney.com.tw

 

 

Winston Chen

Winston Chen

【矽谷工程師 Winston Chen】 Winston Chen,本名陳昭穎,『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作者,從小到大都在台灣成長,沒有外國學歷的本土工程師,因緣際會闖入矽谷新創公司歷練。 從文化,語言,合作方式,溝通,還有辦公室戲謔的不適中找尋平衡點,反思自己30歲之前所學習與習慣的一切。

【矽谷工程師 Winston Chen】 Winston Chen,本名陳昭穎,『砍掉重練:30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作者,從小到大都在台灣成長,沒有外國學歷的本土工程師,因緣際會闖入矽谷新創公司歷練。 從文化,語言,合作方式,溝通,還有辦公室戲謔的不適中找尋平衡點,反思自己30歲之前所學習與習慣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