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在今年夏天,超過35,000名科技產業的領袖齊聚在上海
Mobile World Congress 2015討論未來手機行動裝置,
希望可以讓這場議題成為亞洲有史以來最大
並且專注在手機的活動。
連Line、Twitter都視東南亞
為重點市場
在這場盛大的活動中,
焦點著重在討論新興科技發展像是5G、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泰國電商公司行銷長Sheji Ho參與了這個活動表示,
許多與他相同產業像是Line、Twitter
都在討論未來行動網路(mobile Internet)的商業模式。
Ho表示,大多數的討論都圍繞在中國跟印度,
但應該把重點放在東南亞。
這樣的觀點(有些人認為是偏見)
不只因為Ho的公司設置在東南亞地區,
而是關係到1,600萬美金的賭注,
他們認為東南亞的創新和改變
會遠快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例如美國、中國和日本。
原因是,東南亞正面對
兩個重要社會技術系統的十字路口,
這將會創造一個完美的風暴:
「無尾理論」(no-tail)
和移動跳躍「mobile leapfrogging」。
無尾理論:東南亞直接跳到Web 2.0時代,
電子商務將會比過去
以廣告為主的商業模式,經營得更長久。
還記得早期GeoCities網頁時代,
到後來演變成部落格、原創內容時代嗎?
曾經Web 1.0時期被視為光榮時代,
緊接著Web 1.5時代西方市場
創造了網路貨幣化模型,
像是Google AdSense和附加的網路廣告,
在Blogger.com、MovableType
和WorldPress等平台發布內容。
東南亞位置、發展佳,潛力無窮
但在東南亞,和西方比起來
網際網路確實是較晚才起飛。
對我們來說 Facebook
已經是使用網路多年後產生的玩意兒,
但對大多數東南亞的網路原住民來說,
卻是第一次使用網路的共同集體經驗。
Web 2.0浪潮的尾聲,
好不容易2007年互聯網才打進泰國市場,
達到市佔率20%大關。
會把泰國作為東南亞地區的網路代表,
原因是泰國算是開發較完備的區域
(不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
不像新加坡、馬來西亞,
大多數的風險投資
都傾向同意泰國這個發展趨勢,
特別是即將到來的其他主要市場:
印尼、菲律賓和越南。
如果比較美國和泰國網路普及率的數據,
會發現美國在Web 1.0和Web 1.5時期,
分別有36%和61%的成長速度。
在泰國,同樣這個時期的數字
是非常慘淡的個位數。
直到2007年進入到Web 2.0的時代,
泰國的網際網路使用才開始迅速起飛,
並且促進整個國家GDP和電子商務的發展。
即將到來的網路使用者原創內容時代,
社群網路的使用將會越來越普及,
包含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的沉迷。
實際上,行銷者們稱這個現象叫作無尾(no-tail)現象,
意思是缺乏高質量的長尾發行者。
由於缺乏這種長尾電商的東南亞,
在線廣告產業已經落後,
迫使一般企業和新創公司
得去尋找非廣告為主的貨幣資源,
才得以進入電子商務和數位商品的競技賽之中。
從傳統廣告導向的貨幣化,
走向電商導向的商業模式
無尾理論的其中一個有趣效果,
就是加速發展獨一無二的亞洲商業模型。
這是亞洲文化和生態系統
結合而成的在地創造力和創業精神。
在美國開創一個網路公司,
會傾向用廣告作為他們的營運策略,
像是用Pinterest、Instagram、Snapchat。
中國的騰訊是亞洲電商的典範。
該公司超過80%的收入
是來自增值服務(value added services),
內容主要是虛擬物品和電子商務。
而不到10%的收入
是來自網站的Banner廣告和搜尋關鍵詞。
另一個例子是Mogujie,
一個以女性用戶為主的社交購物網站,
在被阿里巴巴收購前,其市值超過2億。
Mogujie開始作為一個中國被Pinterest模仿的對象,
但很快就轉戰到電子商務和社交購物。
不像Pinterest,必須透過廣告賺錢,
才得以在電子商務生存。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東南亞,
因為它遵循著類似中國的路徑。
出版商正在尋求如何透過電子商務來賺錢,
因為他們的不解,誰說網路管道
只能透過傳統的網路廣告賺錢。
比例來說,Cosmenet.in.th是一個泰國垂直出版商,
它每個月的RPMs只賺了$350
且是來自SimilarWeb頁面。
這個金額甚至不足夠支付網站管理費,
這一點都不需要驚訝,
這就是為何這些出版商
都在尋找非傳統的賺錢管道,
像是電子商務。
本文由 SmartM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