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逐夢想的一路上千萬不要「只有自己」!一個大四準畢業生的體悟...

MBAtics

MBAtics

  • 2015-10-28 12:20
  • 更新:2018-07-17 09:31

在追逐夢想的一路上千萬不要「只有自己」!一個大四準畢業生的體悟...

(圖/shutterstock)

 

求學期間,

我便以成為「血統純正的商管院學生」為目標...

 

何謂血統純正?以台灣學生為例:

大概就是從台大商學院畢業、進入頂尖外商工作幾年、

接著攻讀全球前20大的MBA名校,

再帶著絕對的優勢回到職場,成為一個專業經理人。

 

我的夢想確實這麼「主流」過,但我當初並非盲從,

而是打從心底覺得這就是我想走的路,

甚至想像自己有一天會登上《商業週刊》的封面、

想像自己能以「成功者」的角色四處分享經驗。

 

一直到後來我才明白,我的夢想很具體,

也很巨大,唯一的問題是:

「我的夢想裡沒有別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我的生涯目標有了重大轉變,一切都要從大四說起,

當時我已經是準台大商學院畢業生,

因為不甘心這麼快就畢業,

想要再多修一點不同領域的課程

來填補不能當學生的焦慮,

就去選修台大社會系陳東升老師開設的《社會學甲》,

這是台大社會系大一的3學分必修課,

課程負擔相當重,

對一個已經習慣商學院思維和表達方式的人來說,

一開始確實無法融入「太慢」、

「太不著邊際」的內容和思考邏輯,

所以那時候我常打瞌睡。

 

不過在其他醒著的時間,以及小組討論課的參與,

我們從社會互動、社會階層與流動、族群與種族開始,

持續探討社會中各種制度如教育、宗教、醫療、

以及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與勞動對於整體社會的影響,

這些「新知識」漸漸打開我的社會學的想像,

不再「見樹不見林」。

 

 

 

未來的志業要如何與這個社會產生連結?

我睡著的時間變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思考的時間變多了,

困擾我最久也最大的命題始終是:

「我未來的志業要如何與這個社會產生連結?」

 

我還沒有答案,不過帶著一點社會學想像的基礎,

大四下學期我又選修了陳東升老師

與陳惠敏老師開設的「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

 

課程敘述是這麼寫的:

C. Wright Mills的社會學,

想像強調我們要將自己的煩惱變成社會議題,

從社會結構的限制提出對於既存社會現象

的批判性思考,彰顯社會問題的本質,

但接著下來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在我們的社會學專業教育是應該要思考

這些不同社會實踐的模式,

將理論分析與社會實踐結合。 

 

 

 

本課程將透過把社群治理基本理論

當成設計一個社會經濟組織的基礎,

創造出和既有利益極大化取向的企業不同運作的模式。(節錄)

對於正在思考未來工作與社會要如何連結的我來說,

這無疑是一個尋找方向的機會。

 

這堂課大約有40個學生,每週要上五節課,

老師也能認得每一個人,

若對課程沒有一定程度的承諾肯定吃不消。

 

不過,只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

這堂課變成我們許多人未來發表某個社會行動

或社會實踐的起手式「一切都要從那堂課開始說起...」

 

這堂課的魔力在哪裡?

我覺得關鍵是「看見、想像與實踐」。

我們從不同理論探討社會經濟組織的發展與形式、

閱讀美國、英國、加拿大

幾個重要的社會經濟組織個案,

也討論台灣的案例如司馬庫斯、菩提長青村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瞭解這些社會經濟組織創立、

運作的模式,以及他們遭遇到的挑戰。

 

我們也實地到埔里考察,

「看見」菩提長青村的村長在921地震後挺身而出,

安置獨居老人,

一直到現在持續往「老有所用」的理想努力著。

 

我還記得當初在村裡的休閒室

聽著村長夫婦分享這一路來的點點滴滴,

我幾乎紅了眼眶,如果你親眼看見這些人

正在為台灣社會扎扎實實盡一份力,

就會「真的」相信這片土地並沒有停止生長。

 

光是憑著這股相信,就讓我捨不得離開台灣。

 

 

從埔里回來,大家幾乎都受到洗禮,

延續著這股衝擊,老師開始要我們「想像」,

藉由分組進行實作,

要我們共同定義出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

提出一個社會經濟組織的設計,

來解決這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經過高密度的反覆討論:

我們在期末提出的4個軸線是「12年國教」、

「社會住宅」、「在地創業」、「生態聚落」。

 

我們也在畢業前舉行發表會,

每一組都有令人驚豔的產出,更難能可貴的是,

這堂課的動能並沒有因為學期結束而消失,

我們的好同學、好朋友們陸續開始自己的「社會實踐」:

 

例如在台中扎根的共同工作空間《好伴》、

連結土地、舉辦料理工作坊的《和和生活料理廳》、

開發都市閒置空間為農地的《饗耕,可食綠屋頂》,

這是連老師當初都想不到的「遍地開花」,

而且大家此刻仍然為自己的理想、

為自己的社會目標努力著。

 

 

 

身為一個商學院學生,

接觸社會學讓我有種赤腳踏上土壤的全新感受。

我還是想當專業經理人,想要成為變革的推動者,

我並沒有否定我原本的夢想,

畢竟我也是仰賴「那個志願」走到這裡的。

 

只是現在除了企業社會責任,我可以有更多選項,

尤其是夢想裡有更多別人的那一種。

 

我想要邀請所有跟我一樣的商學院學生,

一起去認識社會學、開啟社會學的想像、

學習社會創新,最終運用我們的商管專長,

去做社會的人,做社會的事。

 

本文由 Mbatics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MBAtics

MBAtics

2008由四位中山MBA成立,重新定義MBA的價值,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並成為每一位MBA都該關注的網站。http://MBAtics.com/

2008由四位中山MBA成立,重新定義MBA的價值,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並成為每一位MBA都該關注的網站。http://MBAtic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