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別再把手機當獎勵, 你已經把孩子越推越遠… 心理師警告:手機搭起一座橋,卻也築起一道牆!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20-06-23 13:44
  • 更新:2020-08-13 16:23

父母們別再把手機當獎勵, 你已經把孩子越推越遠… 心理師警告:手機搭起一座橋,卻也築起一道牆!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論是大人、小孩,

現代人常見的一個通病是:

一機在手,低頭無窮。

一旦拿起手機,就無法停下滑動的手指。

沉浸在網路世界會有什麼副作用?

也許對大人影響不大,但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

卻會對「人際互動」的能力造成嚴重影響…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以前在學校擔任行政主管時,

常需要去各班巡堂。

最常見到的,就是學生上課時的百態。

有的專注有神,有的無精打彩;

有的猛抄筆記,有的意興闌珊。

當然,還有交頭接耳、傳紙條的。

而當時,最常在教室後排看到學生,

在桌面下偷滑手機。

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邊盯著小螢幕邊笑,

殊不知後面還有一隻銳利的眼睛緊盯著。

 

我常想,要是我是學生,

又坐在教室後排,手機放在身上,

真的很難不分神去點個兩下。

果然,大人也沒好到哪裡。

我到各校的研習場合向老師分享時,

上面講得口沫橫飛,

下面有人也滑得不亦樂乎,

比學生更加明目張膽。

 

教室裡的下課時光 異常安靜

但真正令我憂心的,是孩子們下課的時光。

我時常在週末假日到各校去帶中學生的工作坊,

一整天的課程,總有幾次的下課休息時間。

大約十年前,孩子們在下課時,

不是補眠休息,就是閱讀自己的書籍,

更多的人是在打屁聊天。

而最近幾年,下課的光景不一樣了,

總是一片靜默,

因為人人都在低頭滑手機,

連我也不例外。

只有在玩連線遊戲的孩子,

才會偶而發出比較激動的聲音,

不然,教室真的很安靜。

這一點也不像我記憶中下課時光呀!

 

我向教育現場的老師們求證,

他們也有同樣的觀察,為此感到憂心忡忡。

有位老師告訴我:

「孩子們下課時只顧著滑手機,

也不聊天,教室一片寧靜,根本不像下課。」

這便是 3C及網路盛行後,

不知不覺帶來的問題——排擠效應,

當孩子將下課時間花在滑手機時,

便排擠到與同學之間的正常社交互動。

然而,下課時間就該打打鬧鬧、閒聊胡扯呀!

別小看這短短十分鐘,

群體互動是學校學習中的重要環節,

透過打鬧胡扯或有創意的遊戲,

正在培養孩子各種應對進退的人際互動技巧。

 

 

小小螢幕

讓邊緣的孩子更加邊緣

當小小螢幕阻隔了你我的真實接觸,

下課時社交學習的附加價值便不復存在。

這對大多數的孩子,也許影響有限,

但對班上本就格格不入的邊緣人,

可能就會變得更加邊緣。

試想,當我在班上的人緣不佳,

我又不知道如何與同學打成一片時,

下課這短短十分鐘,將會是我相當難熬的時刻,

可能比上數學課還痛苦。

而當一機在手,我如釋重負。

我可以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事,

專心遨遊在網路世界中。

現代人化解社交尷尬的簡單方法,

也是低頭滑手機。

這幾乎在任何場合都會發生,大家都顯得很忙,

也不用耗費心神想話題,手機的發明簡直神助攻。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那位老師說。

「自從,學校執行上學後手機統一保管的政策後,

下課時間,又恢復吵吵鬧鬧的光景了。」

她說:「這才像下課嘛!」

所以,某種程度,

我贊成學校在上學時段統一保管孩子的手機

只有在需要用到手機的學習活動,

或者需要與家人做重要聯繫時,才能使用手機。

 

真正的朋友在哪裡?

曾經有兩個青少年孩子,

在晤談中告訴我,

透過網路,他們找到「真正的朋友」。

這兩個孩子,都就讀高中。

一位過去功課很好,

上高中之後,便一落千丈。

老師和家長都觀察到,

是玩了一款名為「英雄聯盟」的網路遊戲所致。

「老師,你不懂英雄聯盟的好!

我和我的隊友團隊合作,過關斬將,

它讓我們充滿凝聚力。」

我沒玩過,我確實不懂,我聽著他興奮地描述:

「我們打算以後一起組隊參賽,

以後要成為真正的電競選手。」

他告訴我,他的隊友,

才是真正在乎他的人。

 

另一個孩子,剛上高中沒多久,

就受到班上同學排擠。

起因於,他常會用各種方式騷擾同學,

像是講不雅的笑話,惡作劇捉弄同學,

或者打電話騷擾女同學。

漸漸地,沒人要理他,

沒人想跟他同組,他成了班上的邊緣人。

後來,也不太想來上學,出席率相當不穩定。

「我才不在乎他們怎麼看我呢!」

在一次談話中,他這麼告訴我。

「老師,你知道嗎?

我臉書上的網友上千,

IG上追蹤我的人,我都數不清了,

前幾天,我們還約出來網聚。」

我聽了簡直目瞪口呆!

這個在班上人見人厭的高中生,竟然是個網紅?

不過,他說的是事實,

我上網搜尋他的帳號,好友人數果然驚人。

「他們才是我真正的朋友。」

這兩個孩子,

都在網路世界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朋友」。

他們的共同點是,在同儕團體中,是邊緣人物。

對他們而言,

虛擬世界的友情很真實,

真實世界的友情很虛假。

 

 

搭起一座橋,

也築起一道牆

我慢慢可以理解,

他們在虛擬世界裡越陷越深,

而與真實世界越趨脫節的原因。

網路世界幫他們搭起了一座橋,

建立起令他們有歸屬感的友誼,

但同時也築起了一道牆,

阻斷了真實世界中的人際連結。

這也是一種排擠效應。

當你花過多心力在經營虛擬世界的人際關係時,

便可能忽略了在你身旁,

那些與你有真實互動的家人或朋友。

於是,你開始在真實世界中顯得形單影隻,

而更渴望進入虛擬世界找網友取暖。

這些案例,提供我去思索孩子的 3C使用與教養問題。

手機或 3C網路可能創造連結,也可以阻斷連結;

可以幫助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更加緊密,

也可能屏蔽了真實世界的社交生活。

 

是促進連結,還是阻斷連結?

數位時代父母的 3C教養難題,

分別落在「量」與「質」兩大向度上。

量的方面,

是開放給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

時機、頻率、次數……等,該如何拿捏?

 

質的方面,

則是孩子接觸到的網路內容與 3C裝置為何?

如果你問我,數位時代父母的 3C教養策略是什麼?

 

我必須誠實地說,大家都在試,

目前沒有最佳的成功方程式。

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那就是,請去思考:

「當提供孩子使用 3C網路的機會時,

孩子究竟是透過數位媒介,

與真實世界的人事物,創造有意義的連結;

還是與身旁的家人朋友,

及自身的重要任務漸行漸遠?」

如果是前者,

你可以適當開放,甚至鼓勵孩子使用;

若是後者,

就需要我們及早設限,並予以協助,

因為,那可能是走向網路沉迷的警訊。

至於為什麼會走到後者的這般田地,

這不只是手機網路本身的問題,

這又是另一個複雜的話題了。

 

本文由 陳志恆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Ann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