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黏馬桶 小心罹癌! 專家曝恐怖真相:糞便一濕黏,你只能靠4招保命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 2020-03-18 14:04
  • 更新:2020-03-18 15:01

大便黏馬桶 小心罹癌! 專家曝恐怖真相:糞便一濕黏,你只能靠4招保命

 

你方「便」過後,會留意自己便便狀態嗎?

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服務中,

就有不少網友曾詢問:「大便黏馬桶,是身體哪裡有問題?」、

「聽說便便黏黏的代表體質出問題、容易罹癌,真的嗎?」

到底是不是真有這一回事?

就讓我們聽聽專業中醫師怎麼說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大便黏馬桶?三餐大魚大肉、

嗜吃生冷食物,害腸胃濕熱惹禍

台南市立醫院郭祐睿中醫師表示,

在臨床門診中碰過不少患者詢問上述問題。

其實,中醫看診講究「望聞問切」,

因此了解求診者的排泄物形態,

也是中醫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線索之一。

一般來說,大便之所以會黏馬桶,

代表患者的糞便大多偏濕、黏,

且往往會伴隨有惡臭。

而從中醫角度來看,

這是一種患者腸胃濕熱所引起的症狀。

而導致人體腸胃濕熱的原因,應與以下日常飲食有關,

包括:嗜吃大魚大肉等高油、高蛋白質的食物,

且愛喝冷飲、大啖冰品、飲食不節制,

造成腸胃運化變差,腸道內壞菌太多、好菌太少,

腸道內菌叢失衡。

 

濕熱體質不調理?

小心損害腸胃、釀發炎,

罹癌率大增

中醫認為,只要會引發疾病產生的問題

都可稱為邪氣,而濕邪正是「六淫邪氣」之一。

當人體內濕氣持續累積,

便容易跟其他邪氣合併起來侵犯身體;

若是跟熱邪合併,就稱為「濕熱」。

而濕熱體質的人,除了會有大便偏黏的問題,

往往還會伴隨有體力不好、

皮膚容易出油或長濕疹、青春痘,

以及水腫、體味很重、胃口不好但卻越來越胖的問題;

甚至可能出現陽痿、不孕、月經失調等情況的發生。

 

 

若民眾不積極改變平常不當的生活習慣,

也不調理濕熱體質,長此以往,恐將導致腸胃受損,

腸壁黏膜沒辦法阻擋毒素、細菌、黴菌等進入體內;

一旦腸道中的免疫細胞活性降低,

癌細胞無法被殺死,那麼癌症發作的機會恐將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濕熱體質者,

身體往往也處於發炎狀態中,

十分容易刺激癌細胞生長,使癌細胞更活潑,

其罹患癌症的機會自然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遠離癌症威脅,先防濕熱積聚 

謹記「多多少少」4 原則護健康

郭祐睿中醫師提醒,

雖然大便黏馬桶不完全等於罹癌,

但民眾不妨將其視為

身體提醒自己生活習慣不佳、飲食失衡,

所發出的健康警訊,積極著手改善、矯正!

至於,想要改變濕熱積聚該怎麼做?

郭祐睿中醫師指出,

日常生活、飲食謹記下列「多多少少」4 原則

就是調理、保養關鍵:

 

一、多運動:

運動能增強人體抗氧化能力,

降低自由基的產生,除了有利減肥,

還可以幫助預防癌症發生。

重要的是運動能促使民眾排汗,

而汗水會將身體內的濕跟熱排出體外。

因此,建議民眾養成一週至少 5 天 30 分鐘的慢走,

或 3 天以上 20 分鐘的快走

(一週目標 150 分鐘運動)的習慣為佳。

 

二、多纖維:

水、纖維、酵素是促進人體排便的 3 大要素!

尤其是,多補充膳食纖維更是重要。

膳食纖維不僅有利解便祕,

還有助於降血脂、降血糖、提供腸道益生菌生長所需的養分,

輔助提升免疫力的作用。

建議民眾日常飲食可多吃五穀雜糧類、堅果豆類、

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來補充膳食纖維。

 

 

三、少甜食:

甜食在古代稱為「甘味」,

中醫古籍就提到「過食甘,則脾胃失司…」

一旦脾胃運化失衡,最後便可能導致鬰積濕熱,

使邪熱內炎的發生。

最近的研究也證實,當人體服用含糖食品之後,

血糖會迅速飆升,使胰島素過度分泌,

讓胰島素生長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的合成增加,

最後刺激癌細胞增生、抑制癌細胞凋亡,

所以想要防癌護健康,民眾還是少吃糖為宜。

 

四、少熬夜:

目前並沒有腫瘤專家發現熬夜會引發癌症的證據,

但熬夜時肝臟要持續代謝,

而且會使得血糖繼續升高,

不只是免疫力變差、解毒功能下降,

連新陳代謝也會下降,體重就會越來越重!

更何況科學家很早就提出肥胖是一種發炎反應,

在中醫角度來看,這樣就會形成濕熱體質。

因此要想鞏固健康,良好的睡眠時間應訂在 11 點以前,

讓陽氣收引、陰氣運行,

使陰陽調合,才能百病不生。

 

久坐上班族易有濕熱體質!

中醫推「紅仁四神漿」調理

郭祐睿中醫師也分享,中醫處理濕熱問題,

在日常食補上常會以祛濕跟清熱兩大主軸來進行調理。

祛濕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運動流汗之外,

中醫首選的食療方是大家都知道有健脾利濕功用的四神湯,

若要加強利濕的功能,

可以再加入薏仁,不但口感更好,效果也更佳。

此外,還可以加入最近台灣很熱門的食物——紅藜,

一起烹調。紅藜的膳食纖維含量

不僅是地瓜的 7 倍、燕麥的 3.4 倍,

適度食用更有助延緩血糖上升,

使排便順暢,將濕熱排出;

甚至還能發揮輔助抗氧化、抗發炎、防癌的作用。

有鑒於此,郭祐睿醫師特別調製了一款

囊括上述食材的「紅仁四神漿」食補方,

提供給容易形成濕熱體質的久坐上班族

做為日常飲食調理參考:

 

★紅仁四神漿(一人份):

材料:

紅藜 15 公克、薏仁 15 公克、茯苓 10 公克、

山藥 10 公克、芡實 10 公克、蓮子 10 公克。

做法:

1. 將上述材料放入鍋中用清水洗淨、瀝乾。

2. 加入稍微醃過食材的適量清水浸泡 30 分鐘。

3. 接著放入電鍋,以外鍋 1 杯水的時間悶煮。

4. 煮熟放至通風處吹涼後,即可倒入果汁機,

加入 1000~2000C.C. 水打成漿飲用。

注意事項:

雖然紅藜跟四神湯

是所有年紀、所有體質都可以使用的食物。

但由於此食療方中的薏仁性質微寒,

有引起女性朋友白帶增加,甚至引起痛經的可能,

所以寒性體質的女性請減少使用,

或諮詢專業中醫師意見後再食用。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郭祐睿醫師再次提醒,從中醫觀點來看,

腸胃濕熱跟慢性腸胃疾病互為因果,

而腸胃又和全身健康息息相關。

可是偏偏台灣氣候濕熱,大家都喜歡生冷飲食,

再加上工作壓力大,

身體慢性發炎的人比例非常高。

為了避免形成濕熱體質、損害健康,

民眾日常生活一定要注意上面提到的「多多少少」4 個習慣,

注意千萬不要過食生冷,

也要少吃烤、炸、辣等過於燥熱的食物。

並記得適時留意自身排便形態,

一般來說「便便要成條才完美」,

若有異狀建議可適時就醫,

尋求專業中醫師、醫師協助較有保障。

 

本文由 華人健康網 授權轉載,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CMoney編輯 / LULU)

(圖/shutterstock,非當事人,僅供參考)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

【華人健康網】提供最完整減重資訊、育嬰親子、吃出健康、老人照護、相關專業的保健資訊以及最熱門的發燒話題,健康良方,盡在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