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沒有不要你!」把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做過最孝順的事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20-03-17 14:53
  • 更新:2020-04-14 08:38

「媽媽,我沒有不要你!」把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做過最孝順的事

 

「我心中認同的孝順是,

我們要發自內心要愛護自己的父母,

去判斷怎麼做對全家人最好,

對爸爸好、對媽媽好,

而且也要我們都做得到,

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照著大家的評價去做,

就真的是最好的安排好嗎?

我不認為。」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如果有那麼一天,媽媽變得不像媽媽,

她認不得家人,開始「行為怪異」;

而你沒有辦法全天候照顧,你剩下多少選項?

「把父母送到安養院」真的是不孝嗎?
 

林先生將媽媽送到安養院,一住就是 10年,

期間他承擔非常多關於孝順的非難、親人的不諒解。

可是林先生心裡很清楚-

「媽媽我沒有不要你。」

他要做的是解決家庭的困境,

而不是被困境給綁架。

 

當「老闆娘」的角色褪去後 

換「失智」躍上舞台

林先生的母親-英子女士,

是台灣堅毅「查某人」的代表,

從丈夫當兵三年開始,

她一個女人辛苦地支撐著林家十幾個人口。

天還沒亮,她便騎腳踏車出外批貨買賣,

無論外頭是烈陽曝晒還是狂風暴雨,

她不讓自己有休息的一天。

她其實就像「經濟起飛」的時代縮影,

一步一腳印,刻苦耐勞地拉拔孩子長大。

 

林先生回憶,家裡常常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爸爸媽媽把賺的每一分錢都省下來,

天還沒亮就開始做工,直到三更半夜,

日復一日的打拼,家裡才能開枝散葉。

精明又幹練的英子女士,

婚不久後便開設雜貨商號並經營得有聲有色,

一手包羅大小雜事,

家事繁忙到她幾乎是嚴肅地「不苟言笑」、

戰戰兢兢地過日子。

 

「現在的媽媽和以前真是判若兩人。」

林先生細細地向我們回想媽媽最輝煌的歲月。

 

 

「過去沒有什麼娛樂集會場所,

我們家開的『雜貨店』永遠聚集一堆人,

來這裡看電視、聊天,永遠都熱熱鬧鬧的,

我的媽媽,就是說話有聲量的老闆娘,

也是場控氣氛的重要角色。」

 

雖然養家不易、工作操勞,

但同樣地,也使英子女士的生活,發光發熱

 

但隨著都更計劃的進行,

林家正好是都更預定地,

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雜貨店的鐵捲門關上,

褪下老闆娘的角色,舞台上看似熄燈,

而憂鬱與失智,卻悄悄上場了。

 

把生命奉獻給家人

吃碗餛飩麵都覺得奢侈

「媽媽,我沒有不要你!」把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做過最孝順的事

 

退休後的英子女士,整天都窩在家裡,

子女好說歹說、強拉撒嬌,

都很難將她拉出家門,

一方面是她不習慣主動外出,

過去她可是一拉開雜貨店鐵門,

左右街坊便會主動親近;

但其實真正的原因,竟是為了「省錢」。

 

 「媽媽是『苦過來』的人,

每一分錢都要算得恰到好處,

花錢讓她會有罪惡感。

有次好不容易她拉出來玩,點了碗餛飩麵給她,

她把我們罵到湯都涼了還在罵,

原因就是餛飩麵比陽春麵貴,

貴十元她實在捨不得(就算是子女的錢)。

她一生都獻給家庭,獻給工作,

就是忘了獻給自己。」

 

英子女士從 63歲便開始有「失智」的徵兆,

但直到屢屢將空鍋燒焦,

家人才意識到「媽媽變得不一樣了」。

頭兩年,由疼愛妻子的林爸爸擔任 24小時看護,

但怎麼照顧怎麼不對,

爸爸覺得媽媽一直很愛「歐北共」(台語:亂講),

衝突不斷上演。

 

「怎麼一下就忘記了呢?

就叫你忍一下怎麼就是沒辦法?」

林爸爸常常氣得面紅耳赤。

孰不知,一般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正是無法與失智症患者相處的痛。

 

「後來請外籍看護工,

但她請假的時間、頻率都越來越長,

媽媽走失了、跌倒了她也沒發現,

久了,我們心裡越來越沒安全感,

覺得聘請外籍看護工,也未必是長久可行。」

 

 

「孩子,你已經不要我了嗎?」

孝順的為難

當媽媽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

方法用盡的林家無不感到心力交瘁,

下一步,到底該怎麼辦?

林先生的問題,

也是許多失智家庭所面臨的困境。

 

當初要把媽媽送到照護機構,

其他家人不會反對嗎?

「有,當然有,我和爸爸說,

叫他們都來找我。」

家族裡其他的親戚長輩,也會認為:

還是要把媽媽接回來家裡,

幾個兄弟姐妹再輪流顧,不就好了嗎?

「可是,光是媽媽突然意外生病,

大家要排出時間來照顧媽媽都很困難了,

更何況之後要永遠維持『輪班』制的生活。

我當初也看了很多『我養你那麼大,你不要我了?』

這類的文章,心裡不會有愧疚感嗎?

當然會,但我們要想清楚,

什麼是真正的孝順。」

 

「我心中認同的孝順是,

我們要發自內心要愛護自己的父母,

去判斷怎麼做對全家人最好,

對爸爸好、對媽媽好,

而且也要我們都做得到,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照著大家的評價去做,

就真的是最好的安排好嗎?

我不認為。」

 

「做自己做不來的事,累垮了誰?

痛苦了誰?只是為了『別人覺得這是孝順』,

才去做嗎?」

 

林先生只要一有空,便會來和媽媽作伴,

推著輪椅帶著行動不便的媽媽,

有時去安養院附近的公園走走,

有時邊走邊「五四三」(閒聊),

一路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有時帶著媽媽去淺嚐她最愛的冰淇淋-

「只要看著媽媽吃冰淇淋的笑容,就什麼都值得了」。

(但這是秘密,不要讓機構的護理師知道)

甚至還會完成媽媽的「即時願望」,

讓媽媽帶著「明天要去遠足囉」的心情,

微笑地入睡。 

 

 

「爸爸年紀也很大了,

體力和心情上都不該有那麼大的負擔,

我讓爸爸知道,媽媽現在受到很好的照顧;

否則萬一爸爸也垮了,那我也垮了。」

林先生說,

真正的孝順不是逞強,

而是有品質的陪伴;

盡心、盡力,也不要自不量力。

 

夫妻愛情長久之道:

信守承諾

「媽媽,我沒有不要你!」把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做過最孝順的事

 

「媽媽只有在時空錯亂的時候,

因為想到家裡的『瓦斯沒關』、『菜還沒洗』,

才會吵得要『回家』。

但大部份時候,她把安養院當成自己的公司了,

她還是那個『人人尊敬的老闆娘』。

媽媽雖然失智,但在情緒上很穩定,

這是我最大安慰的事。

 

「但她常常誤會爸爸怎麼沒有睡在旁邊,

是不是跑到外面找女人啊?」林先生笑說,

媽媽竟以為爸爸有「小三」了,

而且還覺得自己是傳統女人,

要默默忍下來。

 

雖然英子女士經常「編劇」各種戲碼,

但林爸爸對與英子女士可是一往情深。

結婚超過六十年的他們,

在英子女士住到安養院的十年來,

他每天從外雙溪騎腳踏車到松山的安養院,

風雨無阻,一定要和妻子見一面,

和她說說話、聊聊天,

一年 365天幾乎不間斷。

除非是林爸爸自己也有極重要的事耽擱了,

否則對妻子的關心,說什麼也要堅持下去。

 

連醫護人員也驚呼林爸爸準時的程度-

「最浪漫的事,就是與你一起慢慢變老。」

在今年,他們夫妻還被選為「金婚代表」。


很少有人是天生喜歡做看護

感謝她們的包容

 

林先生選擇當時新成立、

設備最新穎的安養院「我第一眼看到就喜歡了。」

媽媽現在是安養院的「資深住民」,

也遇過許多不諒解和其他「住民」的言語挑撥。

「我都和媽媽說:『我們不要理他們』。」

甚至也有住民不希望他們常常來探望。

「我想,我們家那麼幸福,

看在其他無人探望的老人家眼裡,

實在覺得很心酸。」

 

他最後想和安養院內的護理人員、

外籍看護工說聲謝謝:

「很少有人是天生立志要做看護的,

一個人要照顧那麼多人,真的很辛苦。」

 

「媽媽,我沒有不要你!」把失智母親送到安養院,是我做過最孝順的事

 

身為資深住民的家屬,

林先生也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希望台灣有更多設備良好的老人安養院,

住得好又安全,我們才能放心很多。

還有也希望院內可以舉辦更多活動,

讓每個住民都可以參與,

氣氛熱鬧、開心,減少呆坐的時間。」

 

對林先生一家人來說,將媽媽送到安養院居住,

不僅讓爸爸透過觀察其他住民,

更加了解、並接受媽媽的失智症:

媽媽沒有錯,要怪就怪疾病吧!

也讓家人有更多喘息的空間,

爸爸找回自己的生活價值,

我也繼續當我的綠天使(郵差)。

最重要的是,媽媽在機構的照顧和家人不間斷的陪伴下,

笑容變得越來越多。

失智後,英子女士看似告別精明的自己,

卻重塑了另一個愉悅的人生。

 

「我媽媽有什麼異想天開的劇情或是願望,

我就陪她演。我的爸爸、弟弟、妹妹和全部的家人,

都會自動自發地來陪伴媽媽,

對我們而言,這就是最重要的事。」

 

不要活在他人的壓力下,

每個家庭的幸福劇本,

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真實演出。

 

本文授權自 愛長照 ,原文刊載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LULU)

(圖/愛長照)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