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孩子從小出現學習障礙,被學校老師當智障,但這位媽媽,卻從來不瞧不起自己的孩子,而這位孩子,也不因學習遲緩而自我放棄,因為媽媽告訴他:評判一個人的標準,從來不是單科的考試成績、也不是看單一的成就,而要看總體。學校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學校的價值也不是唯一的價值。
文 / 辛意雲
母親覺得既然成績已經不好,那就要能自得其樂。這種教導方式讓我沒什麼自卑感,也不擔心自己跟別人比較。我後來克服學習障礙,考上第二志願高中,大學也如願進了哲學系。
母親的教育方式 讓我克服了學習障礙
很多人都聽過我談起小時候在台南上學的故事,當時老是被老師認爲是智障。考試一發成績單,老師就憂心忡忡甚至氣急敗壞的把我領回家去,交給我母親,說這個孩子沒救了。母親往往是禮貌的謝過老師,然後靜靜地望著我,問我:「你覺得呢?」當時年紀小,也不知如何回答,只能苦著一張臉;她就安慰我說,「好吧!先吃東西去吧!」有一回拿到成績單,還興奮的報告母親,這回是藍色的,沒有紅字,結果一看,原來寫的是七十七名,是班上倒數第一,母親啼笑皆非,既沒有責備也沒有懲罰,還是「先吃東西去吧!」。後來我在學校,有時心裡也會嘀咕,老師怎麽還不把我遣送回家?我真盼著可以到羊城小食去吃油雞呢!長大後想想,母親如何能如此淡定?真是讓我驚訝與好奇。
我後來能夠克服學習障礙,和母親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近來我受邀到北京師範大學參加座談演講,他們的校長致辭時提到,北師大自創立以來,就一直非常注重教育心理學的傳授。我頗受震撼,因為我的母親杜光昭,十六歲報考雲南 航校第三期,畢業取得飛行資格之後,正是進京讀了北師大英語系的。難道是因為母親當年學過教育心理學,所以能夠如此的輔導我?無論如何,我非常感激母親的教導方式,對我一生影響深刻。
孩子,你慢慢來!有堅持就一定會進步
在動盪的年代,母親單獨帶著我們姊弟二人先是在上海,後來跟著政府撤退到台南,她一直是職業婦女。由於需要工作,就讓我隨著姊姊提早入學,可能心智與身體的發育都是有些不足。那時候,我不但口吃,還有上下左右老是搞不清楚之類的問題,現在大家知道,這都是一種學習障礙,是可以調整的,但當時就被認為是智障。而我又是個早產兒,身體很虛弱,老是要送急診,常常要請假。加上先天心臟病的問題,也不能和一般孩子那樣運動,每天只能坐在那裡。幸好, 我的母親一直為我準備了許多的童話書,家裡還特地佈置了閲讀的角落,讓我在學校之外,有了另一番天地。我小學一、二年級,都讀了兩次,也就是留級了兩次,母親不動聲色,未曾苛責,就只說,再讀一次,你想不想?
我當時也沒有分辨能力,只聽母親說,要不要再試試?就説好,於是就繼續重讀一年。為了治療我的口吃,母親帶著我大聲的朗讀課文以及童話書,總是告訴我,「沒關係!慢慢來,不急,只要堅持就會有進展,有練習就會有進步,不怕不怕!」於是,在大聲的朗讀中,我慢慢學會了自己閲讀,在這些圖畫書中,我興趣盎然。
當時同班的小朋友都和我玩不來,一方面,那時流行打躲避球,我玩不動;另一方面,我在閲讀的過程、大聲朗讀的過程以及自己唱歌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世界,而且特別享受這種快樂。於是我就練就了一番功夫,能隨時從現實世界抽離,轉身進入自己的世界;在被老師斥責教訓、體罰,或到教室外頭罰站的時候,這個功夫尤其派得上用場。所以從很小,我就體認到了,學校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學校的價值也不是唯一的價值。
人生跟考試都一樣 看的是總體而非單一成就
在考試的過程,無疑的,我是失敗者。對此,母親的態度是,既然成績不好,就不要期待老師來贊美你,因爲他們不可能欣賞你;既然成績已經不好,那就要能自得其樂。慢慢來,不急,只要堅持就會有進展。由於我母親的這種教導方式,讓我並不會覺得自己不行,所以也就沒有自卑感。有些事是我會的,但因為有許多自己不會的,所以也就沒有什麽可以驕傲。尤其,她從不拿我跟別人比較,我也就從來不需要去跟別人比較了。我因為閲讀的關係,而十分欽羨小説中所呈現的知識世界,尤其對於十九世紀西方知識分子肩負起社會責任,推動整個西方知識向前進步的那種成就,更是心嚮往之,幾次聯考,因爲平日成績不佳,不被學校看好,怕我影響了學校的升學率,想勸我改念其他職業學校,但我自己想要考高中念大學,我想要進入知識的殿堂。我母親說,「你的數學這麽糟糕不能逃避,你自己想想看怎麽解決?」我想了想,我說:「我可以背。」我就這樣去把數學參考書背下來。
因爲在大量的閲讀中,我不但培養了對知識的興趣,更磨練出對文字的敏感性,我發現自己對文字自然而然有了一種近乎過目不忘的能力。靠著這個辦法,我以黑馬之姿,考上第二志願的高中;之後大學聯考,如法炮製,也如願進了哲學系。我四十五歲的時候,還作惡夢,夢到又要考數學了,我大呼:「我不是已經是大學老師了,幹嘛還要考數學啊?」然後驚醒。的確,考數學一直是我的夢魘,我 的數學成績從未及格過,考過最高的分數是三十多分。但是,我的母親告訴我,沒關係,就維持那樣的水準,不掉下去太多就好;考試有那麽多科目,如何加強你成績好的科目比較重要。人生是看總體表現的,考試也一樣。我也用這個方式教我的學生,克服了考試的難關。面對人生,何嘗不是?
母親引導我學會反思,她常問:「你全力以赴了嗎?」
我記得母親不但喜歡各種藝術,也會興致勃勃的帶著我們去學習、認識台南當地的風土民情。母親非常愛看電影,她定了一個習慣,每個星期六一定選一部片子去看。有一次,過兩天我就要參加聯考了,我母親說,「你想看就還是去看吧!只要你用功了,其實不差這兩小時;要是不用功,這兩小時也於事無補。」所以,當天我到學校補習,一下課,就趕到電影院門口,和母親會合,一同進去看了一場電影。
又有一次,我告訴她,如果不作完這些功課,我心裡會不安,所以今天 我不去看電影了。母親就說:「我陪你好了,那就不要看,想清楚就好!」這就是母親最典型的方式,她總是要孩子自己想清楚,而不是要求我們。她從來不會說,給你五分鐘想一想,想不出來就聽我的。她總是問,「你想怎麽樣?」等著 我自己想出辦法,一旦我拿定了注意,她就鼓勵我試試無妨。一直以來,母親基本上是讓我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她常問的一句話是:「你做這件事全力以赴了嗎?」從小母親就常和我聊天,她很少告訴我什麽大道理,她總是詢問我的想法;每天問問學校發生什麽事情,一般是我嘰裡咕嚕的講,她笑眯眯的聽。有一回,雨下個不停,我抱怨起下了那麽久的雨,真是討厭。母親嚴肅的對我說,「不要這樣說;我們應該要敬天,不可以隨便說討厭。」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促使我往後面對人生的各種處境時,都正向的生出一些敬意。
「規矩內化了,會成為一生的行為準則」
我小的時候走路外八字很厲害,實際上是不平衡,所以身體會搖晃。等到我身體稍微健康一點,大約小學五年級之後,母親就叫我一定要改掉,不准晃,坐直、挺起來,做不好還挨打。她認為自我掌握的能力,是一種必備的能力。因此,我姊姊和我在生活的秩序與規律上,一直沒有鬆懈過。母親要求我們每個時間、每個階段都要安排得清清楚楚。至於生活規矩也嚴格要求,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連睡覺也要有睡相。她說:「不要嫌這些東西太嚴苛,當這些規矩內化了之後,它就會成為你這一生的生活行為秩序。會幫你把自己凝聚起來,不會散掉,你永遠會有一個很清楚的自我。」對於我們姊弟而言,這種自省自律的自我要求,也 就不自覺的成了習慣。
(中略)
接受自己的缺憾 去創造快樂的人生
母親清楚的告訴過我:除非不要過日子了,要不然,就要懂得自己主動創造人生的快樂,去享有人生的快樂。母親的這種生活態度,為我開拓了一個寬廣而自在的天地。在台南安頓下來沒有多久,母親馬上就買了一個飛利浦十二個真空管的大收音機,還有飛利浦的唱盤,然後就天天聽古典音樂,當時還剛上小學的我,仍是記憶猶新。對於生活,她總是如此的全力投入。對生活基本品質的要求,她更是絕不打折扣。所以,即便還在所謂的「動員戡亂時期」,除了工作之外,她認為,一定要看電影、一定要聽音樂、一定要看表演,要有好東西吃;屋子再小,一定要簡單雅緻,也一定要掛出字畫;但是,在選掛字畫上,畫家的人品絕對是必要的考量,她的取捨,也就標舉了家裡所要傳達的價值觀。母親總是對我和我姊姊說,不要忘記你們是知識分子。她不斷灌輸我們,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高度;我就曾納悶的問她,什麽叫文化高度啊?她解釋說,你一定要懂得現代,一定要知道整個最新的事物,掌握時代最新的狀況,必須有這種覺察的能力;但是你也要懂得傳統文化,因爲我們本身就是從舊的系統出來的,在這當中要懂得如何去調和。
讓孩子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
接受自己,不必逞強而自有所得
生活上,她講究某些規矩;而面對人生,心態卻又非常開放、自由,眼界非常開闊,這些在在都為我們姐弟做了最鮮明的示範。在我念研究所的時候,母親就因病過世了,但她之前交代我,「做個讀書人,絕不可以做輕薄文人」,這話,至今我仍牢記在心。回想這一生,自己能夠擺脫孱弱,越活越健康自在,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母親的教誨:「慢慢來,不急!只要堅持就會有進展。」我後來漸漸的體悟,母親是以她的耐心,讓孩子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接受自己,不必逞強而自有所得;讓孩子 看到自己生命的進展,這給與孩子能夠繼續努力下去,何等巨大的力量啊?我想,這應該就是母親對我最深沉的祝福與期待吧!
看更多好書試讀,拉近妳與孩子的距離:
- 面對孩子頂嘴,最好的辦法 不是糾正、責備,而是 ___!(每位家長都應該看看...)
- 哈佛大學研究: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 5 個習慣!〈爸媽可以看看〉
- 台灣教育造就多少「生活白癡」?專家:無視這 1點,台灣學生成績再好 也無法進哈佛!
- 「兒子,謝謝你教我這些…」50歲母體悟: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 孩子明明有 90分的努力,卻只得到 70分的成果...台灣教育 殘害國家幼苗!
本文摘自《我的母親 我的力量》,作者:林懷民等著、出版社:天下雜誌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責任編輯:Nao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