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不欠誰,為什麼還要管別人的眼光? 阿德勒心理學:「為自己而活,才是人生。」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 2019-07-17 09:43
  • 更新:2020-10-28 11:36

既然你不欠誰,為什麼還要管別人的眼光? 阿德勒心理學:「為自己而活,才是人生。」

 

【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那個人態度怎麼這樣?

為什麼我要被人當成笨蛋、看不起呢?

失去自信,活得好痛苦。

人際關係看似微不足道,

對本人而言卻是攸關生死的煩惱。

了解與哲學相近的學問,對減緩煩惱、

深入理解人心有所幫助。

讓我們來看看與佛洛伊德、榮格齊名,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小林昌平

 

一旦干涉他人的課題

就無法避免產生摩擦

阿德勒的心理學因暢銷書

《被討厭的勇氣》而備受矚目,

其理論主要有兩個核心概念—

「共同體感覺」與「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與成功有約》等經典勵志書

所討論的重要概念,

它可適用於職場和學校中

被看不起或被當成笨蛋的情況,

甚至是以學校為大宗的霸凌問題上。

 

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分析途徑就是,

凡事都從「這是誰的課題?」開始思考。

譬如說,在主管和部屬之間,

有「部屬不整理桌面」的課題。

整理桌面是誰的課題呢?

部屬是否要整理如垃圾屋的桌面,

還是要讓桌面繼續散亂,

這是部屬自己的課題,

不是主管的課題。

是否整理桌面應該由部屬判斷,

主管再怎麼在意也無濟於事。

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主管命令部屬整理桌面,

是干涉他人課題的行為。

一旦干涉他人的課題,

就無法避免產生摩擦。

阿德勒的心理學主張各種人際關係的摩擦,

都是因為干涉他人的課題,

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

應從「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

冷靜地掌握、區分清楚,

什麼是自己的課題、什麼是別人的課題。

因此,阿德勒說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也不要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

只要能做到課題分離,

就可以改善人際關係的煩惱,

這可以說是劃時代的觀點(出自《被討厭的勇氣》)。

 

 

擅自背負別人的課題

所以才會痛苦

那麼,為什麼我會被別人當成笨蛋、看不起呢?

如果將課題分離應用於這樣的煩惱,會怎樣呢?

先從結論來看,

「不想被看不起」的願望,可能是自己的課題,

但是「別人是否看不起我」,則是別人的課題。

即便真的有人看不起你,

你也無法介入、阻止。

倘若如此,就像是

「想看不起人的話隨你高興」,

將別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切割分離,

就不會引發問題了。

也就是說,被看不起本身並不是問題,

以為被看不起而感到在意,

誤以為別人的課題是自己的課題才是問題。

「因為擅自背負了別人的課題,

所以才會感到痛苦。」阿德勒說。

 

看不起別人的人,

是為了生存不得不

看不起別人且煩惱的人,

可能是優越情結或是自卑情結,

但那是他自己的課題。

你是你,如果因為太沒自信,

而將被看不起「內化」為自己的課題的話,

那就是自身的課題了。

你可能還有需要改善、努力的地方,

尤其是在與人接觸、

來往的部分,有待加強;

或者,也有可能是好的反面表現。

總言之,那是你自己的課題,

不是別人的課題。也就是說,

看不起自己的對方與自己,

兩者其實沒有關係。

看不起別人的人,

有他自己的課題;

而你,有你自己的課題。

 

 

逃跑總比

死亡要來得好

此外,阿德勒說:「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

才有勇氣進入人際關係。」

倘若如此,你首先必須做到的是,

在外面的世界,即便被看不起也能不動聲色,

盡可能地充實自己的內在。

這樣做,就能做到課題分離了。

課題分離的心理狀態指的是

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努力,

但是怎樣也做不到的就算了。

即便被看不起的當下會有些介意,

但是總有一天也能變得不在意。

 

但即使這樣,

也會有無法劃清自己和別人課題的界線,

而感到難受的時候。

譬如,遭受到嚴重的霸凌,

被活著沒有價值的想法逼得走投無路。

這時,為了強迫自己

將自己與別人的課題分離,

竭盡全力逃離那個環境是上策。

「從更大的共同體來思考就好。」

如阿德勒所說,

不需要強迫自己去學校或公司,

總之先逃到像避難所的地方

(如圖書館之類的任何地方,

待起來覺得舒服的場所),

讓自己活下去。

 

如果遭到霸凌感到無比痛苦時,

逃跑總比思考死亡要來得好。

然後在能夠抵抗或切割、分離那個痛苦,

恢復到自己是有價值的狀態之前,

活下去就對了。

你只要為自己的課題而活,

沒必要承受別人的課題。

你不需要為了誰而活,

只要為了自己活就好。

 

既然你不欠誰,為什麼還要管別人的眼光? 阿德勒心理學:「為自己而活,才是人生。」

 

閱讀更多好文,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

作者: 小林昌平 / 出版社:方智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Lenox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

 

CMoney精選

CMoney精選

CMoney 自出版社、各大報章雜誌精選好文 網路上的各家觀點,通通網羅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