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聊邊看,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父母來說,
即便孩子成了大學生、出了社會,
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
也還是父母擔憂的根源。
我想不管在哪個國家,
每對父母的心境應該都一樣吧!
尤其是孩子決定未來出路的時候、
到了談戀愛的年齡,
父母的煩惱永遠都不會消失。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 / 荒井好子
他(她)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
C'est sa vie, ce n'est pas la notre.(法文)
為了不讓孩子不幸、不讓孩子誤入歧途,
父母總會基於自己的人生經驗,
把想法說給孩子聽。因為父母相信,
「自己是人生的長輩,
自己的意見能作為孩子的參考」。
我也是如此。
可是,當我把自認為很不錯的建議
說給女兒聽時,女兒卻會說:
「我不是媽媽,我是我。」
在法國,大部分的孩子在高中生活進入後半之後,
都會產生「自己的事希望由自己決定」的想法,
進而排斥插嘴干涉的父母,
不再願意聽取父母的意見。
那是孩子開始獨當一面的必經之路,
所以父母要時刻提醒自己,
「他(她)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
尊重孩子們的人生,不要介入其中。
尊重孩子的人生,
不要介入其中
我朋友的兒子從小就成績優秀,
幾乎到了足以跳級晉升的程度,
可是,他卻在高中畢業時放棄了升學;
在 30歲之前,都沒有穩定的工作,
成日遊手好閒。
某天,他突然說:
「我想考大學,攻讀經濟學。」
由於成績原本就很不錯,
所以他沒有費太多心力準備考試,
很順利的進了大學,
現在以經濟學專家為目標。
他花了 10年以上的歲月,
才說出「想考大學」這句話。
這段期間,朋友夫妻想給他的建議當然很多,
而且也相當擔心兒子的未來,
可是,他們絕不會干涉或給任何建議,
而是告訴自己:
「C'est sa vie, ce n'est pas la nôtre.
(他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
父母的愛 是守護不是綁住
儘管如此,他們也不是真的對孩子毫不關心──
他們總是站在遠處,靜靜的守護孩子,
如果孩子有任何困難,一定會馬上伸出援手,
或是和孩子商量,隨時對孩子敞開心胸。
「他(她)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
這句話當中,
包含了親子之間的相互尊重,
以及平等對待孩子的父母信念。
看更多好文,拉近你與孩子的距離:
- 精神科醫師:我遇過最凶惡、殘暴的少年罪犯,就是小時候受過「最嚴格家教」的孩子!
- 哈佛大學研究: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 5 個習慣!〈爸媽可以看看〉
- 台灣教育造就多少「生活白癡」?專家:無視這 1點,台灣學生成績再好 也無法進哈佛!
- 「兒子,謝謝你教我這些…」50歲母體悟: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 孩子明明有 90分的努力,卻只得到 70分的成果...台灣教育 殘害國家幼苗!
本文摘自《法式教養口頭禪》
作者:荒井好子/ 出版社:大是文化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 / Lenox )
( 首圖來源 / 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