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眼科主任陳瑩山
自己可察覺的症狀有︰
看到眼前有不明飛行物在飄動,
這些飛行物的形狀,根據病患的描述,
1. 可以是點狀(如黑點、沙子、水泡、氣泡、魚卵),
2. 可以是線狀(如黑絲、棉絮、頭髮、蜘蛛網、魚鉤),
3. 可以是面狀(如圓圈、黑影、蜜蜂、蚊子),
4. 甚至立體狀(如雲朵狀、下雨般、一團墨汁)。
飛蚊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症狀,
代表我們看到了自己眼睛裡面的東西。
不過既然是症,就代表是一種症狀,
並不是一種病,就像發燒一樣,
患者有了發燒的症狀,醫生就要找出發燒的原因,
輕者可能只是感冒,重者卻可能是肺炎;
同樣的,飛蚊症也是可大可小,
需要花時間去找出原因,輕者只是退化,
但若已造成視網膜剝離,則需要開刀治療才行。
飛蚊症到底有沒有關係?
答案是「不檢查不知道」!
趁早保養,疾病遠離你→https://cmy.tw/009W3n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眼睛內為何會出現雜質呢?
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 3 類:
臨床上,多數患者
對於眼前為何會出現這些「飛行物」常感到不解,
其實這是因為視網膜在眼睛的底部,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包含了視網膜之前的一切物質。
不僅僅是眼睛外面的景象,
如果眼睛內有雜質,自然也可以看到。
1. 生理性因素:占 20 %,
為眼睛生理性自然形成的雜質,
患者大部分在四十歲以下,而且看到的只有數點,
由於大多不影響正常視覺機能,
因此若不影響視力,並不須特別治療。
2. 退化性因素:占 75%,
是眼睛玻璃體退化後,
因玻璃體與視網膜分開所形成的玻璃體漂浮物,
患者多在四十歲以上,
而且眼前看到的飛蚊症只有一點或數點。
3. 病理性因素:5 %,
病患感覺飛蚊症有數十點至上百點,
有些甚至是「雷雨交加」!
發生機率雖然不高,
但病因可能是玻璃體後剝離、視網膜裂孔、
玻璃體出血等嚴重問題,
甚至視網膜剝離造成失明,對視力的威脅最大。
由此可見,臨床上 9 成的飛蚊症是良性的;
然而,嚴重的病理性狀況雖然只占 5 %,
但對視力的傷害卻非常嚴重,
因此一旦有飛蚊症,就應立刻就醫找出原因。
飛蚊增多、視野模糊,儘速就醫!
和腫瘤一樣,良性飛蚊症也要持續定期追蹤
想確定飛蚊症到底是良性還是病理性,
唯一可以確定的方式就是進行「散瞳眼底檢查」。
不過這種檢查,只能鑑別出當時的狀況,
並不能推測以後的演變,
也就是說,即使檢查「當時」沒問題,
也不表示「將來」不會「合併」產生病理性飛蚊症。
臨床上曾有前一天散瞳眼底檢查沒有問題,
但是第二天卻有視網膜裂孔,
甚至視網膜剝離需要開刀的病例。
因此對飛蚊症患者來說,
定期追蹤與緊急檢查是非常重要的,
就算與其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十數年,
仍應該持續定期追蹤,特別是出現新的症狀,
如:飛蚊數目增多、一部分視野看不到,
或自覺視力忽然下降時,
都應該在發生後儘速就醫。
飛蚊症患者應常進行自我檢查,掌握「眼前」狀況
飛蚊症的追蹤,除了要定期回診外,
建議患者平時可用以下方式自我檢查:
「良性飛蚊症」日常保養 3 重點
1. 避免過度用眼
飛蚊症是玻璃體變化的現象,
大多數是正常,不會消失,
但日常少讓眼睛過度使用,
可減少飛蚊的感覺。
2. 開始「養」眼
日常可以多攝取具有抗氧化的食物,
並從牛奶、蛋、魚、全穀物及豆類、
深綠色蔬菜及蔬果補充營養,
同時適度補充營養品,如葉黃素、魚油。
3. 定期回診追蹤
即使已經檢查確定為「良性飛蚊症」,
也不表示「永遠」不會轉變成病理性飛蚊症,
仍應 3個月~1 年內做一次定期追蹤。
作者簡介_陳瑩山
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
台北國泰綜合醫院資深主治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系部定講師、
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臨床實習指導老師、
元培科技大學視光學系助理教授。
專長:
飛蚊症、眼底出血、糖尿病與高血壓視網膜病變、
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雷射及手術。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責任編輯 / ㄆㄆ
【曜健康】葉黃素獨特添加「靈芝多醣體」
保護力再加乘,
從裡到外給你滿滿的保護
立即下訂>>https://cmy.tw/009W3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