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身體在某段時間突然變得
臃腫,或是走路費勁、感到身子沉,
連朋友都會下意識地問上一句:
「你怎麼一下子長胖了?」
別急著減肥!
你最好先判斷一下狀況——
肥胖使人煩惱,但浮腫更讓人擔心。
趴著睡覺眼泡浮腫,久站過後下肢腫脹,
喝水多了也腫,心衰、腎衰更會腫……
腫既可以是生理表現,也可以是病理改變。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別把浮腫當肥胖
浮腫是指體液中水分積聚所致的局部或全身腫脹。
人體的循環就像個凈水系統,
血液在一個布滿特殊小孔的網狀循環管道內(血管)流動,
心臟好比水泵,保證水流動的壓力,
體液在血管的小孔處可進出。
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體液從血管大量向外「出走」
引發水腫:
比如服用某些降壓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雌激素等。
很多不良生活方式也會導致這一情況,
如攝入鹽過多,長時間行走、站立等。
如果癥狀持續時間長或較重,
最好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
這些地方「腫」了要小心
除了吃藥、生活習慣引起的,
當身體這些部分「腫」了的時候,你就該注意了。
1、起床發現「腫眼泡」→查查腎
早晨起床照鏡子發現「腫眼泡」,
如果前一天晚上沒有喝太多水,
就要警惕腎臟是否出了問題。
腎臟病(如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腎衰竭等)
是可能引起水腫的原因。
腎性水腫多為凹陷性水腫,
常見於顏面部和下肢,伴隨小便量少、尿蛋白高。
小提示:
持續按壓水腫處5~6秒,然後鬆開,
如果在鬆開後10秒內未恢復原有狀態,
就是凹陷性浮腫了。
2、面頰、四肢腫→查查內分泌
如果眼瞼、面頰或四肢等處水腫,
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激素分泌過多
等內分泌系統疾病都有可能引起。
其中,甲減性水腫較多見。
由於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素分泌不足,
全身代謝速率減低,
導致體內黏多糖在組織和皮膚堆積,
表現為黏液性水腫,即非凹陷性水腫。
3、下肢腫→查查心臟
心源性水腫常出現下肢水腫,
合并腎臟病時水腫可能會出現在眼瞼、面部,
多伴有呼吸困難、心慌、
一活動就累、頸部靜脈變粗等癥狀。
檢查心臟可發現有器質性雜音和心臟擴大等病理性改變。
最常見的原因是心力衰竭,
右心功能不全者多見。
心肌病、心腎綜合征等都可能導致。
4、下肢腫並向上蔓延→查查肝
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會導致肝臟合成血漿蛋白的能力降低;
從而引發下肢可凹性水腫和腹水,
逐漸向上蔓延,頭面部和上肢常無水腫。
(贊助商連結)
5、先消瘦再水腫→當心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引起的水腫前常有消瘦、體重減輕等表現,
水腫常從腳部開始,逐漸蔓延至全身。
長期腹瀉、進食少、消化功能減退
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往往會缺乏營養,
長時間「入不敷出」導致血漿蛋白減少,
膠體滲透壓降低,從而引起營養不良性水腫。
6、經期前「腫」了→特發性水腫
這類水腫主要發生於中年女性,
約半數病人有輕至中度肥胖。
往往是腳部水腫,多隨月經周期變化,
會在經前7~14天出現眼瞼、踝部及手部輕度水腫,
但經期後會逐漸消退。
站立時間較長或勞累時出現,
平卧或休息後可逐漸消失。
目前認為可能與神經內分泌代謝功能紊亂、
雌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經前期緊張綜合症有關;
也有人認為源於長時間站立後,
水鈉瀦留引起浮腫,平卧後改善。
這種水腫對身體影響較小,一般無需服藥治療。
想「消腫」,試試這些辦法
出現水腫後,首先應排除是不是疾病引起的。
如果不是疾病原因,可以試試這些「消腫方」。
● 吃「消腫」食物
對付久坐久站、不運動引起的「腫」,
可適度補充「高鉀」「利尿」和「含碘」的食物。
高鉀食物包括香菇、菠菜、西蘭花、芹菜、
香蕉、番茄、蘋果等,
促進鈉的排出,幫助消除水腫;
利尿食物包括冬瓜、黃瓜、西瓜、石榴、葡萄等;
含碘食物包括海帶、蝦等,可改善下半身血液循環。
● 按按「消腫穴」
命門穴屬督脈,
具有舒利關節、利水消腫的作用。
位置:腰部後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
一個快速準確找到該穴位的簡易方法是:
以肚臍為基準,水平環繞腰部一周,
與肚臍對應的後腰中點處即為命門。
對命門穴進行點按,以每分鐘不超過60次的頻率,
按摩10分鐘左右,每日1~2次,以皮膚溫熱為宜。
● 快走半小時
運動也是去水腫的好方式,
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快走最為方便。
但要注意,速度要比平時走路快,
並且在3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鍛煉目的。
有定期運動習慣的人,運動後的拉伸尤為重要,
可以緩解久坐導致的關節血液循環不暢。
另外,如果當天走了特別久的路,
如逛街、遠足後,
晚上再泡泡澡,消腫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