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有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中國父母這一生,都有著操不完的心。
其中操心操的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績。
我有一個朋友昕昕,不惜辭去公司一把手位置,
回家做了全職媽媽,
為了孩子的學習殫精竭慮,付出一切,
可孩子不開竅,成績一直在下游拍徘徊。
她親自上陣輔導孩子寫作業,
但孩子可以磨磨蹭蹭地寫到11、12點;
她下血本報了很多輔導班,
可孩子就是學不進去;
她精心設計了很多獎勵方式,但是收效甚微...
一說到孩子學習,她就特別的難過:
“說不在意孩子成績,
讓她快樂成長的都是假的,我在意的要死!”
雖然很殘忍,
但是我想告訴她的是:
你的付出,99%都是沒用的。
孩子的成績到底跟什麼有關?
20 世紀 90 年代末,
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
關於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踪研究。
研究調查了一千所學校裡
兩萬多名兒童的學業進展,
來揭示究竟哪些因素
和孩子的成績有明顯的相關性。
最終,
出現了一個顛覆常識,
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
先列出 8 個相關因素:
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
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
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小孩的媽媽在 30 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小孩在家裡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
小孩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
研究發現,
有 4 個因素與孩子後來的考試分數高度關聯,
而剩下那 4 個因素毫無影響。
大家可以先猜猜,
哪些和孩子成績有關,哪些無關?
有關:小孩擁有高學歷的父母
無關: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父母學歷高,
孩子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畢竟他們很看重教育,
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
但是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成績並無影響。
這個結果對於那些為了孩子的學業
選擇隱忍的父母來說,簡直是致命一擊。
想先說一個故事。
著名作家池莉曾經老公吵得不可開交,
所受屈辱數不勝數,她斷定自己的婚姻已然失敗。
“婚姻本身,沒什麼可以多說的,
可以簡單歸結到一個字:
緣。緣分盡了就是盡了。
但是婚姻一旦涉及孩子,
那就是一個字,萬個字,
無數個字也難以排解的矛盾和艱難了。”
為了孩子,她選擇忍耐,
和丈夫簽訂了離婚協議,同室但分居。
就這樣,撐到孩子初中畢業那一天。
池莉覺得可以向孩子坦白了,
話還沒說完,就被女兒打斷。
“其實早就知道了,
我上初中不久就在書櫃裡看到了你們的協議書。
我沒有告訴你,
是因為你們一定是擔心我學習分心,
擔心我像別的孩子那樣鬧彆扭,
既然這樣,那我就成全你們的苦心吧。”
原來懂事的她,在父母面前裝了四年的“無知”。
聊天時,女兒還反過來安慰起了池莉,
如果婚姻不和諧,離婚對大家都好。
後來,池莉的女兒考入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成為了克林頓、曼德拉的校友。
你會發現,
父母的離婚對孩子的成績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為了孩子的學業,
努力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
這成為很多父母所堅持的偏執。
其實你們相不相愛,孩子最知道。
就像我鄰居家的孩子,
知道父母為了她假裝恩愛的時候,
突然不吃不喝不去上學了。
有時候,光堅持形式上的完整,
而喪失了溫情,其實是最傷孩子的婚姻姿勢。
有關:小孩的媽媽在 30 歲
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無關:小孩的母親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魔鬼經濟學》一書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假如一名婦女 30 歲之後才要第一個孩子,
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好的概率會較高。
這樣的母親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
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
換算到中國,也是如此,
晚婚晚育的好處,我們聽過太多,
只不過中國晚婚晚育的年齡會比國外要早一些而已。
研究表明,26—28歲是女性生育的黃金時間,
生的孩子也會更健康,更聰明。
所生子女的平均智商可達109.29。
與此同時呢,
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辭職在家不工作,
對成績毫無幫助。
這真是紮了全職媽媽的心啊!
我們犧牲自己,付出一切,
竟然對孩子的成績一點用都沒有?!
有部韓劇說:
“孩子的成績,
取決於爸爸的經濟實力和媽媽的情報能力。”
媽媽的情報能力,
就在於每天了解大量的養育信息
和大力搜羅好的興趣班和培訓班,
為孩子規劃一個孩子將來。
而全職媽媽的情報能力,絕對是一流的。
武漢的一位爸爸在網上講述了一段心酸育兒經歷:
“自從孩子出生,我妻子就辭職在家專心帶孩子。
在我的記憶中,兒子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
就被他媽媽逼著上培優班,從沒有過週末。
6 年來,妻子把他送進的“培優班”不下 30 個。
早晨 6 點走,在公共汽車上,
妻子一手端飯,一手拿水,
解決掉早餐,就去培訓班了。
晚上 9 點下課回家,
兒子還要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
12點才能休息。
有一次兒子對我說,
他在學校課堂上哈欠連天,
培訓班的作業已讓他筋疲力盡了,
哪還有心思去聽老師的講課?
他人坐在課堂上,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個幻影。
而他母親付出這麼多,
產生了自我感動,每次都跟孩子說:
'我都是為了你啊!'
然而,兒子因為精神壓力過大,
白頭髮越來越多,更諷刺的是,
成績沒啥好轉,還產生了厭學情。”
承認吧,
那些年我們費盡心思的陪伴
和苦心鑽研的教育技巧,
對孩子的成績,並無幫助。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無關: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前段時間,高考成績公佈,高考狀元出爐了,
沒什麼意外,狀元大多依舊家庭殷實,家境優渥。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說:
“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
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
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
不得不承認,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可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把一些人遠遠甩在身後。
而父母的不努力,
不上進,可能就會讓孩子被別人遠遠甩在身後,
不止一條街。
正如作家王耳朵所說:
“你不盡力打拼和賺錢,
就無法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
你沒有好的學歷,
就不會提前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
你不懂得教育是一個過程,
就永遠培育不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但是,孩子的成績
卻與是否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無關。
搬到好小區,
甚至學區房就能讓孩子成績更好?
洗洗睡吧,這只是你一廂情願的表面現象。
正如換了好鞋不會跳得更高,是一樣的道理。
有關:家中藏書多
無關: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家中藏書多就可以讓孩子成績變好?
有點扯吧?其實細想,發現很有道理。
舉個例子。
如果你是個愛讀書的人,家裡有很多藏書,
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
你每天手不釋卷的樣子,
也會被小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他們會認為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
當他們認字以後,
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讀書,
成績也不會讓你擔心。
如果你的最大愛好是玩手機打遊戲打麻將,
家裡有牌局,天天出入的都是牌友,
兩口子討論的都是哪個劇好看,
哪個遊戲好玩,誰的牌技好。
就算你每天晚飯後堅持給孩子讀上一小時的書,
小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比對手機,遊戲,麻將大。
因為對他來說,手機,遊戲,麻將
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不是書。
那孩子就不會喜歡看書,
成績自然不會如你所想的那樣好。
之前聽過一句話:
“小學成績具有強烈的欺騙性,
沒有海量閱讀支撐,只會餓死天賦,
6-12歲階段,是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
如果一個孩子從沒有讀過一本好書,
甚至沒讀過一本超過10萬字的書,
那這個孩子的天賦就會被餓死,更別提成績了。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
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
無論是父母學歷,經濟社會地位,
家中藏書多少還是母親的生育年齡,
說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點,
即“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而保持家庭完整,母親放棄工作,
搬到更好的小區,費心為孩子讀書,
說的都是父母的行為,
即“父母對孩子做了什麼”。
而以上的全部事實表明: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重要的話,說三遍。
這個結論的意義遠比看上去深刻得多。
與其為孩子,
學會在婚姻裡隱忍,
不妨解脫自己,也解脫孩子;
與其為孩子的成績殫精竭慮,
不妨審視一下自己,
是否在孩子身上押注,
傾注全部了心血,
而放棄了自我成長和追求。
與其逼孩子看書,監督孩子寫作業,
不妨先逼自己一把,以身作則,
用環境影響孩子。
記住,還是那句老話,
育兒先育己,
要不然你的付出,99% 是無用的。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
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本文由 女兒派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Ka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