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編按:
炎炎夏日,躲在室內吹冷氣最舒服了!
但是你可知道,
其實常進出室外與冷氣房、
不斷接觸冷熱交替的溫度,
最容易造成中暑了!
什麼?待在室內還會中暑?
是的,你沒看錯!
室內中暑發生的一大原因就是吹冷氣造成的,
因此又俗稱冷氣病、陰暑!
中暑時身體會出現 5種症狀,請千萬別輕忽!
而當身體出現警訊時,
不妨試試中醫師的妙招吧!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文:洪毓琪
隨著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的影響,
台灣夏天一年比一年熱,
「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
儼然成為夏日午後高溫的最佳寫照,
中暑、熱衰竭等各式熱傷害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但中醫師提醒,除了中暑,
其實近期診間因「冷氣病」,也就是俗稱「陰暑」,
常感頭痛、噁心而求診患者也不少。
室內中暑 俗稱「陰暑」
其實是冷熱交替
嗜吃冰飲、狂吹冷氣惹禍
究竟什麼是「陰暑」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
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
所謂的陰暑,其實是古中醫常用的名詞,
指的便是「暑日受寒」的情形。
而其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夏日高溫炎熱,
許多人為了避暑,選擇躲進冷氣房、
過食冷飲、冰品、寒涼食物消暑。
比如,大啖西瓜、刨冰,頻繁進出冷氣房,
結果身體一時間承受太多寒氣、無法調解,
導致寒氣入體所致。
「冷氣病」上身了嗎?
有這 5 症狀別輕忽,
可能是室內中暑
因此,「陰暑」實際上並非過熱引起,
而是與人體不慎受寒有關,
又可視為「冷氣病」,
臨床上常見有下列 5 大症狀:
1. 痛:
頭部為人體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之一,
一旦遭遇寒邪,便容易引起頭痛、頭暈等病症。
2. 疲倦:
過食寒涼食物容易影響人體脾胃的運作,
造成脾氣不足,使吃下肚的食物無法被有效吸收利用,
人體在缺乏能(熱)量下,身體自然會有疲勞感產生。
3. 噁心腹瀉:
當寒氣入侵,便容易使人體脾陽受損,
而使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找上門。
4. 筋骨痠痛:
如果受到寒氣影響的是人體的腎陽,
則容易出現腰膝、關節痠痛等問題。
5. 手腳冰冷:
另外,由於人體肝、脾、腎等筋絡
會從人體四肢通過,
所以,一旦寒氣入體、造成氣血循環不暢,
便容易反應於手腳,產生四肢冰涼等表現。
擺脫中暑不適有方法!
溫開水、薑茶+揉按 3 穴位助舒緩
吳建東中醫師也提到,一旦民眾發現出現上述症狀,
建議儘速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協助、驅除體內寒氣為佳。
若無法即時就醫,不妨可適度揉按下列 3 穴位,
並搭配飲用溫開水,
或是薑茶、桂圓紅棗等溫性飲品,來暫時舒緩:
★ 合谷穴:
位在手背拇指、食指間,二指併攏高起之虎口處。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
適度揉按能讓全身的氣動起來;
帶動腸道的蠕動,
發揮調節腸胃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的好處。
★ 曲池穴:
手肘彎曲橫紋頂端處,
適度刺激有助促進血液循環。
★ 風池穴:
雙手掌心貼住耳朵,
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
在脖子與髮際線相交、拇指所觸凹陷處。
有助放鬆頭頸部肌肉、舒緩頭痛。
延伸閱讀:排毒、去疲勞、解中暑!
拒絕室內中暑、冷氣病
久待冷氣房先做好 4 件事
另外,吳建東中醫師也提醒,
想要預防暑日受寒、「冷氣病」上身,
關鍵仍在於改變不當的避暑習慣。
尤其是,下列 4 大要點更要特別留意:
1. 冷氣控溫:
為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引發人體不適,
建議民眾冷氣控溫在 26~28℃ 間,
就是擁有清涼感,又預防受寒的好方法。
2. 風口不對人:
盡量避免冷氣、風扇出風口直吹人體,
尤其是頭頸部等部位,以減少風寒入侵的機會。
3. 汗後要擦乾:
最重要的是,如果外出流汗,
在進入冷氣房前,最好能將濕衣物更換下來。
或是,盡可能將身上汗水擦乾較有保障。
4. 適度活動身體:
另外,長期待在冷氣房內,且久坐不動,
也容易使人體氣血液循環變差。
因此,建議從事靜態工作的上班族,
不妨可每隔一段時間適度起身活動筋骨、
拍一拍、動一動,都是促進血液循環的好方法。
未經授權,請勿侵權。
責任編輯 / ㄆㄆ
(圖/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