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一代謀聖諸葛亮,
運籌帷幄,算無遺策,是智慧的神話。
無論是在行軍打仗,還是處理國政時,
他都要起用大量人才,
因此,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
他早已發展處一套自己的識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
簡而言之,是從對方的
“志、變、識、勇、性、廉、信”
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謂面面俱到。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莊子•齊物論》中有言: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人我彼此,各有是非,
對世界的看法總是不一樣的。
一個無志之人,要麼是一個庸碌的人,
要麼是一個騎牆的小人。
這樣的人對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
只能人云亦云,
甚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因此,探問一個人的是非觀,
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志向。
對是非的態度越強烈,
越能看出一個人志向之堅強。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變”指的是應變能力。
要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與他多說話。
將他逼到詞窮的地步,看他如何應對。
諸葛亮認為能言善辯者一定頭腦靈活,思維敏捷。
內心有堅持的人,辭辯雖繁,但萬變不離其宗。
而沒有底線的小人,雖然說話五花八門,
但是言之無物,空洞乏味。
三、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識”指的是見識。
臨事對策,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見識水平。
一個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
如果不會做事,終究不過是個對社會無害的人。
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一定是能夠為改善社會、
改善身邊環境出謀劃策的人。
但我們又應該仔細鑑別哪些人真正是見識不凡,
哪些人卻只是紙上談兵。
一個人實際歷練多了,
提出的意見容易切中要害,
就叫見識不凡;
如果只是書呆子,
他們的想法雖然天馬行空,
但百無一用,那是紙上談兵。
四、告之以難而觀其勇
遇到困難的事,這正是考驗對方的勇氣的時候。
沒有勇氣的人,在困難面前怨天尤人,
因循守舊不知道如何破解難關。
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剛柔並濟,
曲折迂迴,迎難而上,
往往都可以解決掉難題。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
這時可以用酒打開對方心扉,
使他傾吐內心最真實的自我。
庸俗之人,喝酒以後胡言亂語,
甚至耍酒瘋,鬧得場面尷尬。
而能夠自我剋制的人,
有時會在此時流露心底的感慨,
或談理想,或談挫折。
因此識人的伯樂,最應該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觀察對方面對利益的態度,
可以看出他的節操。
節操高潔之人,
對不義之財絕不享用。
《孟子》有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不義之財,數額再大,終究逃不過清空的一天。
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節操辛苦獲利,
則利雖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在拜託對方辦事時,
還可以由此觀察對方是否能如約辦到。
晁說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一個人能否在社會立穩腳跟,
就看他能否信守諾言。
如果一個人答應對方的事辦不到,
他會誠意向人道歉,
有時甚至會推薦能辦好事的人。
雖然此時他失信了,
但反而彰顯出他的品質。
現代社會社交網絡發達,
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大量陌生人。
因此,雖然諸葛亮的識人之法已經提出了一千多年,
但對於現代社會依然意義巨大。
結交好的朋友,任用適當的人才,
能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大獲裨益。
本文由 儒風大家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Ka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