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的身邊,是否存在過這樣一些人:
明明手頭一大堆工作沒有完成,
但凡同事開口,有求必應;
自己的生活捉襟見肘,
可是朋友來借錢,卻慷慨解囊;
和別人一起出去吃飯,
總是礙不過情面,
一次又一次自己買單……
這樣的人在很多人眼中
是“豪爽”的、“友善”的。
但是,英國的《每日郵報》卻
刊文稱其為“友善病”,
認為人們會為自己過度友善
的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過度友善」
會讓你生病
《中國青年報》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
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92歲的英國老太太奧利弗·庫克
一生樂善好施,直到
年老體弱、疾病纏身,
仍然會有求助者
上門糾纏、索取無度,
最終她無法承受,
選擇自殺身亡。
奧利弗·庫克事件也許是個特例,
但是生活中因為過度友善,
導致自己身心俱疲的人卻屢見不鮮。
朋友阿瑞,
是一個溫暖陽光的年輕人,
在工作單位還被
同事笑稱“便利貼男孩”。
也就是說,他的存在,
就像便利貼一樣,
隨叫隨到,有求必應。
「阿瑞,幫我搬下東西。」「好嘞!」
「阿瑞,幫我點份外賣。」「好嘞!」
「阿瑞,我有事,
晚上幫我代班。」 「好嘞!」
「阿瑞,這個項目
你加班弄一下。」「好嘞!」
「阿瑞……」「好累!」
終於,阿瑞病倒了。
當我去看他的時候,
他一臉疲憊地和我吐露心扉:
「他們讓我幫忙的時候,
我表面笑容滿面,
其實內心早已經抓狂,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每一次都會因為心軟答應下來。」
嚴歌苓在《陸犯焉識》中寫道:
「心太軟的人,
快樂是不容易的,
別人傷害他或他傷害別人,
都讓他在心裡病一場。」
阿瑞從一個陽光溫和的大男孩,
變成一個身心俱疲的職場白領,
無疑是因為所謂的“心軟”,
將友善的邊界無限放大,
甚至遠遠超過了身體的負荷。
其實,像阿瑞這樣,
擁有“便利貼”屬性的人並不在少數。
友善看上去充滿美好,
但是過度友善也許會成為
你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過度付出
會讓我們變得廉價
美國社會學家艾略特·阿倫森,
做過一個實驗:
他將實驗人分成4組,
然後讓各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
第一組始終對人褒揚有加;
第二組始終對人貶損否定;
第三組先褒後貶;
第四組先貶後褒。
最後得出結論:
人們對第四組最具好感,
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這就是著名的阿倫森效應,
過度的友善,
並不能讓對方感到重視,
反倒會因為習以為常,變得廉價,
若是偶爾有一次拒絕,
還會將之前建立起來的好感破壞殆盡。
幾個月前的「杭州保姆縱火案」
曾經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房東夫婦為人友善,
多次包容保姆的不良行為,
最後因為偷盜被發現將她辭退。
沒想到這反而激起了對方怨憤,
釀成了慘痛的惡果。
古訓有雲:「升米恩,斗米仇。」
過度的友善,
也許並不能收穫感恩的鮮花,
反而會釋放出人性的惡魔。
作家三毛曾經在散文集《西風不識相》
中描寫過她的一段出國經歷:
她在留學前曾經被家長囑咐
在外恭謙禮讓,做一個友善的人。
之後,她也恪守父母的教導,
事事謙讓,但是結果卻令她大跌眼鏡。
她的友善換來的竟然是
其他人的輕慢,甚至被欺負。
後來她決心不再做一個老好人,
開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反而贏得了外國同學的尊重。
為人友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但是過度友善,
會讓我們的付出變得非常廉價,
所謂的“善”也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友善病」
無法治癒
「為人友善本沒有錯,
但是極端無私的背後往往伴隨著
痛苦、孤立、空虛、罪惡感、
羞恥感、憤怒和焦慮。」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
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
中對過度友善的解讀,
他稱其為“友善病”。
在日劇《賢者之愛》中,
女主人公真由子年少的時候天真善良,
對閨蜜百合予取予求的行為全盤接受。
於是她不斷地失去:
心愛的禮物、首飾、初戀男友,
甚至父親的性命……
在這樣的環境中
真由子的情緒不斷壓抑,
從不敢拒絕的懦弱自卑,
到失去摯愛的傷心痛苦,
以至於最後帶著滿腔的
憤恨走上了復仇之路。
真由子的人生悲劇,
恰恰證明了過度友善
所帶來的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種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
很可能影響你一生的命運。
畢淑敏在《行使拒絕權》中寫道:
「不拒絕那本該被拒絕的事物,
就像菜花狀的癌腫,
蓬蓬勃勃地生長著,
浸潤著,侵襲我們的生命,
一天比一天更加難以救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通常會有這樣的經歷:
你一次又一次地包容對方的過失,
那時你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糟糕的,
你心裡會想,
「為什麼又是我」,
「難道我真得好欺負嗎」,
「是不是我太過懦弱了」……
這會讓你在自我否定當中不斷的淪陷,
最終喪失自我,變得卑微,
沒有了自信心和進取心。
過度友善是一種病,
一旦你犯病,
就無法逃離它的心理囚籠。
你的友善
必須帶點鋒芒
英國心理學專家蘇珊娜•阿布斯說:
「極端無私性格的人,
沒有自己的聲音,
往往會受到別人的欺負,
這種性格需要改變。」
為此,她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 活出自我,
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而活,
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模樣;
而且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只有做好自己,
才能更好地為他人提供幫助。
2. 學會說「不」,
無須有求必應。
友善是你的修養,
但是拒絕也是你的權利,
一個敢於說“不”的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
一定也是充滿自信的,
這樣的人做任何事情
都更容易獲得成功。
3. 明確是非觀,
提高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每個人都需要有明確的是非觀,
當有人向你尋求幫助時,
你要明白你的提供的幫助
一定正確的、有意義的。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一個沒有原則和底線的人,
絕對不會獲得別人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命中註定我愛你》中有這麼一句臺詞:
「今天不要當便利貼,改當強力膠,
就算被撕下來,也要扒掉他們一層皮。」
雖然我們不必活得如此極端,
但是你的友善必須帶點鋒芒。
誰不是第一次做人,
請對自己好一點。
本文授權轉載自 洞見,原文 於此
(責任編輯/Leno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