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最近讀到一則新聞: 一個北大畢業、 留學美國的男生寫了上萬字的長信, 總結父母的種種不是, 並且說自己已經十二年沒有回家過年, 拉黑父母六年。 新聞本身已經夠沉重的了, 更加令人難過的是, 很多微博網友在評論中說「我爸媽就是這樣」, 還有不少人讚賞當事人與家庭決裂的勇氣。 這幾年來, 在網路上抱怨父母的人越來越多了, 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 許多人忽然發現: 我不如「別人家孩子」, 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別人家父母」! 但是,把問題歸咎於父母, 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看了這個新聞,我很受觸動, 我當年也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沒考上北大清華, 但在那個小地方也算個頂尖生, 過年走親戚, 表哥表姐們都害怕大人問成績, 只有我被我媽領著, 四處炫耀期末又考了多少分,排第幾名。 那時候我是驕傲的, 別人都說這孩子將來有出息, 都是父母養育有方啊, 於是我也以為我有最好的爸爸媽媽。 後來我考上了某重本大學, 讀了父母為我選擇的專業, 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 我和家裡說了轉專業的想法, 媽媽卻好像變了一個人, 她不再誇我聰明、會讀書了, 反而罵我貪玩、任性, 說我將來幹什麼都不會有出息。 那段時間我感到很迷惑: 不過是換一個職業方向, 脫離了他們選擇的軌跡, 就這麼不可接受嗎? 我的興趣和感受不重要嗎? 為什麼我的父母不能像別人那樣, 總是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孩子? 我堅持自己的選擇, 為此和家裡吵得精疲力盡。 朋友看我狀態不好, 就介紹我去看心理諮詢。 在諮詢師的引導下, 我想起了過去的很多事情。 比如以前, 媽媽雖然會在其他親戚面前誇我考了好成績, 但接下來總會說: 「這孩子就是讀書不用我操心, 其他的什麼也不會,你看她都不太說話。」 比如每次沒考好的時候, 媽媽都會安慰我沒關係, 但是那壓抑的氣氛 讓我感覺她不是在安慰我,是在安慰自己, 她一定比我更加介意。 有趣的是, 過去我並不覺得自己過得多麼不快樂; 但是在那段時間, 我想起的往往是一些令人難過的事情, 甚至能發現新的細節。 後來有一次, 我抱怨媽媽總想知道我在幹什麼, 讓我感覺很不自在。 諮詢師說: 「當然了,你一個人在外地, 媽媽完全不了解你的生活狀態, 會擔心是很自然的啊。」 我忽然意識到: 我一直在關注自己的感受, 卻從未考慮過父母的感受。 考慮父母的感受其實不容易, 尤其是,和父母對話的時候 他們往往更加關心我們怎麼樣, 卻很少提自己。 媽媽也很少對我說自己的事情, 但她說過的那些對我來說都很有意義, 比如她說, 她小時候父母總是讓孩子們在院子裡玩, 自己去串門聊天、打牌, 她覺得很孤獨。 她說:「我們那時候孩子多, 大家都不怎麼管,都放養, 那怎麼行?那時候我就想, 將來有了孩子一定要好好教育。 你現在覺得我管太多, 我那時候巴不得有人這麼管我。」 儘管我還是覺得她對我管得太多, 但現在我能理解她為什麼想要這麼做, 也在學著更加溫和而堅定地拒絕她。 沒有誰天生就是完美的父母, 既然許多人覺得是父母的種種過錯 導致了今天自己的不幸, 那麼父母的不完美和不幸, 又何嘗不是他們的父母導致的呢? 在那個少有產前培訓班和育兒課程的年代, 剛剛當上父母的他們, 已經做得很好了。 當然,有些父母可能沒有盡力, 但那多半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分崩離析, 他們已經無法照顧好自己。 有些問題就像詛咒一般, 在家庭內部代代相傳, 沒有哪一代人的痛苦會比其他人要輕。 西方有弒父神話, 並將其視為反抗父權和成年的隱喻; 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孝道, 反抗父母是不被允許的。 現在很多人已經開始意識到父母的不足, 這實際上是一個進步, 但我們不能停留在這一步。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 所以越是想要改變父母, 我們越是感到無力改變; 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有父母的一部分, 因此越是怪罪父母, 我們就越容易感到自我厭惡。 更糟糕的是,許多實驗研究證明: 當人們表達憤怒或進行攻擊後, 會不斷進行自我辯護, 這反過來又會導致更多的憤怒和攻擊。 也就是說,為了避免認知失調, 在憎恨父母的時候,我們必須讓自己相信 「都是他們這麼糟糕,我才這樣對他們的!」 這種信念又會引發更多的恨。 簡單心理諮詢師魏湘在一篇文章裡提到, 現實生活中, 第一個階段是 「我的父母特別好啊,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第二個階段會覺得 「父母怎麼這樣啊, 原來我的很多問題都是他們造成的,我恨他們! 他們不改變,我能怎麼樣?」 第三個階段是: 「原來他們是這樣的, 我是在這樣環境長大的,所以我是這樣的; 我接受這個現實,不再期待他們改變, 還是自己看看如何來讓自己更好吧。」 我們常常抱怨父母總想控制自己、改造自己, 但當我們試圖改變父母的時候, 又何嘗不是在做同樣的事情? 還有許多人抱怨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 喜怒哀樂都圍繞著孩子; 但是當我們把自己的不幸 都歸咎於父母的時候, 是不是也放棄了「自己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家庭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 而一個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有自己的工作、朋友、伴侶甚至孩子 ——原生家庭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它已經不足以定義你。 最重要的是,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無論你多麼不願意承認, 我們就是無法斬斷與父母之間的聯繫, 我們的細胞裡有著他們的基因, 我們舉手投足間有著他們的痕跡。 所以,只有接納了不完美的父母, 我們才能接納同樣不完美的自己。 你有不愉快的過去, 但是你還有未來啊。 是時候了, 長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大人吧。 本文由簡單心理(janelee1231)授權轉載。 學點有溫度的心理學知識,找到全球專業心理諮詢師。 心裡有事兒,找簡單心理。 本文由 簡單心理 授權 ,原文 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Sindy)
人們開始意識到早年經歷對人的影響之大,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我不過是脫離父母的選擇,
就這麼不可接受嗎?
我才發現,
其實我早就已被爸媽壓制住了
不完美的父母當年,
也是被不完美的父母養大
我後來才理解,
為何父母會這樣對我們
父母的不完美和不幸,
又何嘗不是他們父母造成?
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但是我知道他們盡力了。
與父母和解,
就是與自己和解
如果一味抱怨父母,
人很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怎麼跳出這個惡性循環呢?
很多人對於父母的感受
會經歷三個階段:
原生家庭只是你生活的部分,
它不足以定義你
成年的定義不僅是生活上的獨立,
更包括心理上的分離。
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才能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也就是接納自己身上
抹不掉的一部分,
進而慢慢接納全部的自己,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