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重要的功課:放下名利、照顧自己,享受 50歲後的「第三人生」!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 2018-03-26 14:20
  • 更新:2020-11-24 10:42

退休

 

文/丁菱娟                                              

 

何謂第三人生

在我的定義中,

求學是第一人生,職場算是第二人生,

離開職場的日子就是第三人生。

第一人生懵懵懂懂,

充滿想像卻無法完全掌握自己的生命。

第二人生汲汲營營,

忙於追求外在的擁有,

為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離開職場後展開第三人生,

前兩段人生難免為了尋找自己、

滿足別人而活,

為了完成自身的責任而打拚,

到了第三人生,

可不可以有一種更具智慧、

更快樂的生活方式呢?

 

(贊助商連結...)

 

四、五年級生

經歷了努力就會成功的年代

我們這一代的四、五年級生,

跟父母那一代到了同樣五十歲的狀況

有很大的不同,

不管在觀念、思想、生活方式、金錢觀,

都有很大的改變。

我們雖然經歷過貧窮,

但是並沒有遭受戰爭的蹂躪,

我們的青春期以及在職場打拚的時候,

正好經歷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

工作就是我們生活的重心和舞台。

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成功,

而我們親身證明了這樣的價值觀。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

大學畢業後唯一的願望

就是趕快找工作賺錢,

減輕父母的負擔,所以相當吃苦耐勞,

加上經濟的勃發,處處是機會,

只要我們夠努力,

都能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在時代的大潮中找到契機。

「愛拚才會贏」就是我們的寫照。

 

 

新世代年輕人充滿焦慮

當然,現在的社會氛圍不一樣,

新世代的年輕人價值觀轉變,

我們夾在兩代之間試著找出平衡。

處在新科技、新媒體、

新的遊戲規則衝擊下,

我們戰戰兢兢的學習與適應,

心裡不時浮現焦慮:

焦慮世界變化之快,

是否跟得上新世代的速度,

焦慮年輕人的未來,

同時焦慮著父母的衰老,

焦慮存的錢是否足夠養老,

也焦慮著是否能健康的老去……

 

我們該學會

如何過好第三人生

很多書籍告訴我們如何考試,

如何找到好工作,

如何在職場上有競爭力,

但是卻很少有書籍

教我們如何度過離開職場的日子。

人類的壽命延長,

活到百歲不再是天方夜譚,

第三人生的長度

很可能超過第一和第二人生。

 

年過五十其實正值生命顛峰,

如果我們保養得好,

未來還有三、四十年的歲月。

我們正面臨這樣的十字路口。

第三人生將會是未來重要的議題,

也是每個人終將面對的挑戰,

它會越來越長,如何活得精采,

活得健康,有智慧,

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與著手計劃。

無論是體力、財務、工作型態的改變,

或是周遭的人際關係,

都該重新盤點檢視。

面對子女的成長、父母的老去、

婚姻的相處,養老的計畫,

還有夢想的實現、生活的安排,

都需要有新觀念來面對新變化。

 

 

離開職場用「畢業」二字

離開職場我不太想用「退休」二字,

那是因為大家對「退休」

都有一種刻板的印象,

印象中的退休人士

好像只能含飴弄孫、打打麻將,

或是在公園打太極拳。

現在五十歲世代的生活樣貌

絕對更多元、更令人期待。

所以我用「畢業」二字

來形容從職場跨出,

表示自己要過渡到另一個人生階段。

 

從職場畢業,是我們重新做自己的開始。

我們終於脫離了汲汲於經營工作、

教養兒女的階段。

我們活力充沛,我們的心還很熱,

我們蓄勢待發,

可以實現以前未能完成的事,

可以好好旅行,好好回饋社會,

好好檢視與別人的關係,

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

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自己要什麼,

而且更有能力完成。

 

第三人生:生活重心轉到

對身心靈的照顧

進入第三人生,

生活的重心移轉到對自我身、心、靈的照顧。

工作、生活的比例及優先順序重新調整,

關注自我內在勝過對外在物質名利的追求。

過去每天上下班時

幾乎以工作為主要重心,嚴重失衡。

現在到了第三人生,

也不一定非得完全放棄工作。

工作帶給我們某種程度的人際鏈結和深層意義,

所以可以把工時降低,

或是改變工作模式,

只做自己有興趣或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包括義工或社會回饋。

 

此時,工作的目的

是為了持續學習與成長、保持活力、

與社會接軌,所以可以繼續工作,

但時間比例降低,不再朝九晚五,

生活重心轉移到體驗與享受,

這才是我想要實驗的第三人生。

 

看更多好文,為自己而活:

 

本書摘自《享受吧!50 後的第三人生

作者: 丁菱娟  / 出版社:天下文化

(圖/shutterstock)

 

天下文化

天下文化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

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的理念,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出版超過3,800萬冊、4,000種書籍,全年發行量可堆砌59座臺北101的驚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