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作者: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做好了計劃,要健身、閱讀、學英語,
但每天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又忍不住對自己說:
今天實在太累了,明天再說吧…
於是,做好的計劃,就這麼拖著。
一個月、三個月、半年……
每一次都信心滿滿地給自己鼓勁,
卻最多只堅持了兩三天,就失去了動力。
又或者,終於擠出了難得的時間,
卻不知道要做什麼。
結果,就在發呆、看劇、逛街、
無所事事之中,消磨掉了一天。
於是,我們就在這樣的模式中,
一天天變得平庸下去。
要知道,許多優秀的人,未必比你天資聰穎,
也許,他們只是
把你用來休息和消遣的時間,
用在自我提升上而已。
一天兩天,也許看不出差異。
但是,時間長了,彼此之間,
就會慢慢地拉開差距。
而差距一旦拉開,想要追上去,就非常困難了。
追本溯源,這些差異來自於哪裡?
也許就是每天下班後,兩三個小時的時間積累。
那麼,作為上班族,如果你不想讓自己掉隊,
可以在每天的這段「黃金時間」裡,
做些什麼,來提升價值呢?
下面,介紹幾種做法,僅供參考。: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1. 內化信息
我們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
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
這些信息,可能是一篇公眾號文章,
可能是一則報導,可能是一個靈感,
可能是一次交談…
它們往往會給你一些啟發,
或者為你的工作和學習提供指導。
這些信息,錯過了的話,非常可惜。
當你需要的時候,
也許要花不少時間和精力才能找到。
但如果僅僅是讀過一遍,拋諸腦後,
或者只是存起來,
告訴自己「有空再讀」,
其實跟錯過是一樣的:
它並沒有真正被你消化。
你只是在心理上「知道」了這個信息,
並沒有能真正去記住、理解、運用它。
所以,我一直在強調「信息流」這個概念。
什麼是信息流?
就是對於有價值的信息,
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
對它進行一環扣一環的處理,
直到將它妥善地「嵌入」到我們的知識體系之中,
徹底地「為我所用」為止。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行動」。
行動是什麼?
就是在充分理解信息的基礎上,
對其進行運用,在運用中鞏固。
我的建議是:
每天拿出半小時的時間,
對當天獲取到的信息、學到的新知,
通過實踐,進行內化。
如果讀到了一篇行業分析的文章,覺得很棒,
那是否可以參考文章裡面的方法和角度,
來分析自己所處的行業?
如果讀到了一篇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
那是否可以藉鑑文章裡面的方法,
嘗試運用在這一周裡面?
如果學到了一個Excel的小技能,
是否可以實際跑一下數據?
如果學到了一個抽象的知識點,
比如歷史、哲學、經濟學,
是否可以將它與自己的知識網絡聯繫起來,
寫一篇小短文?
這些,都是通過「行動」,
將這些信息內化的方式。
只有通過實踐,
用多角度、多視角去審視這個信息點,
榨取它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對它的吸收利用。
耗時:30分鐘。
(贊助商連結)
2. 記錄日誌
我帶新人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習慣:
讓他們每天寫一頁工作日誌,第二天交給我。
這個做法一般會重複一到兩個月,
直到他們已經習慣了這個做法,
不需我去檢查為止。
效果呢?幾乎每個人,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都會主動找我,對我說:
我覺得思路清晰多了,
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多虧您幫我養成了這個習慣。
為什麼呢?很簡單。
只有將自己每一天的收穫記下來,
你才能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長、思考和進步,
才不至於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
做每天的日誌,至少有三點好處:
1)通過記錄每天的收穫,你可以直觀地看到,
自己是在不斷成長,
還是在重複著機械的工作。
如果你的日誌上面,連續一個月、兩個月,
都沒有任何新東西,都是在到處救火,
重複著日常的瑣事,那也許,就該引起警惕了:
你手頭的工作,或許對你來說,
價值並不是特別大。
2)通過記錄重要信息,
可以成為你的資料庫,
在需要時快速查找到。
舉個例子,在我做一個項目的過程中,
每天都會處理一些問題,這其中,有很多東西,
是可以用在以後的工作和項目裡面的。
如果不把它們及時記下來的話,就很容易忘掉,
下次再遇到一樣的問題,也許還是會出錯。
3)通過記錄自己的成長,
不斷給自己正向反饋,強化信心。
這不用說了。
讓自己感到「每一天,自己都在成長」,
過去的日子沒有荒廢,
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在你消沉的時候,低落的時候,
這些內容,都可以給你力量。
那麼,如何做每天的日誌呢?
推薦的平台,是Google表格。
用表格的形式做日誌,
非常容易格式化,便於閱讀和記錄;
而用Google表格,好處是雲端同步,
在不同終端上,打開網頁就能用。
另外,也可以用印象筆記。
印象筆記最近的更新版,新增了對表格功能的支持,
包括底紋、定寬等,非常好用。
內容方面,建議採用這兩種模板(見圖):
前者適合較為按部就班的人,
後者適合時間和思維較為彈性的人。
或者,你也可以設計出自己的一套模板。
歡迎跟大家分享。: )
耗時:15分鐘
3. 學習英語
在這個信息時代,英語的重要性,
無論提到多高,都不為過。
國外有這麼一種風氣:
大多數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人,
會著書立說,或者寫博客,
來傳播他們的觀點和知識。
而國內已取得成功的人,
往往是靠個人能力和經驗法則,
並無太多可複制性的知識體系;
而願意去鑽研、學習、構建知識體系的人,
又大多還年輕,尚未達到那樣的高度。
這就導致了:目前國內的書籍,
大多數是對國外知識的引申、演繹和搬運,
真正有閃光點的,極少極少。
無非是打一個信息差罷了。
可以說,如果你能堅持閱讀英文的一手資訊,
至少在視野和格局上,
就能走在95%的同齡人前面。
如何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呢?
我自己的經驗,是直接閱讀英文內容。
每天讀一到兩篇文章,遇到生詞就查。
日積月累,培養起語感,
基本就沒有太大障礙了。
這裡推荐一個網站:medium.com
這是一個很大的博客平台。
許多專業的專欄作家,會在上面更新文章。
專業性上比起Quora 要高一些,
難度也不會太大,適合大多數人閱讀。
每天花15分鐘,讀一到兩篇文章,日積月累,
你會發現,無論是英語閱讀能力,
還是知識和信息的儲備,都會有巨大的飛躍。
耗時:15分鐘
(贊助商連結)
4. 廣泛閱讀
有段時間,經常有人問我:
怎樣提高自己的文案能力?
怎樣才能寫出好文章?
我回答他:你會這樣問,
就說明你還沒有理解「寫作」的本質。
寫作並不是一項適合「學習」的技能,
而是長期閱讀、思考所帶來的必然的產物。
也就是說,
帶著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去上課、讀書,
往往沒有什麼用。
因為真正能夠提高寫作能力的,
是日積月累的閱讀。
這就叫做「厚積薄發,博觀約取」。
沒有大量的積澱和儲備,是無從談起的。
其實,不止寫作。
深度思考的能力,理解事物本質的能力,
快速學習的能力,這背後,離不開的,
都是大量的閱讀。
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在於消除你的盲區,
從邊界上拓寬你的視野和思維。
它可以使你發現更多的路徑,
將你散落的知識點,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無論思考,理解,學習,
但凡想真正實現個人的提升,
都離不開知識網絡的力量。
為了達成這一點,我的建議是:
先去閱讀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書,
開拓視野,打開思路,
建立對各行業、各領域、各類不同人群的基本認識。
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深耕細作,精讀最前沿的著作。
查理·芒格提到過一個「格柵模型」,
就是同樣的觀點:你必須先廣泛涉獵各大學科,
找到各學科、領域背後的共性,將它們聯繫起來,
發現它們的底層原理和固有的思維方式。
在這個基礎上,再去作出探索和調整,
進行系統化的思考,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
這也是我很推崇的觀點。
在我的文章中,你會經常看到心理學、社會學、
經濟學、營銷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影子。
其實,讀得多了,就會發現,在許多層面,
這些學科是彼此交叉、互為支撐的。
唯有多管齊下,進行廣泛的了解,
才能更全面地認識事物,不至於盲人摸象。
這方面,建議去讀各領域的經典教科書,
或者最權威的科普書。
比如《心理學與生活》《社會心理學》《大問題》
《全球通史》《牛津通識讀本》「劍橋系列」,等等。
這些書往往經過時間和範圍考驗,
是最不會出錯的選擇。
耗時:30分鐘
5. 其他
除了上面這些,還有這幾個點,可以參考:
1)提高精力
以前的文章也講過,
精力是一切工作、學習的基礎,
也決定了你利用時間的上限。
如果精力有限,無論採用什麼方法,
你對時間的利用都是難以達到最高效的。
如何提升精力呢?
無非就是三點:
規律作息,平衡飲食,多運動。
建議每天花半小時在運動上,有氧和無氧交替。
如果不是為了體型,無需去健身房,在家裡做無器械即可。
耗時:30分鐘
2)深度學習
不斷取得突破的關鍵,
是要樹立一個目標,
然後有的放矢地去努力。
這個目標,可能是掌握一門技能,
通過一個考試,找到一個新職位,
提升收入,掌握一個領域……諸如此類。
你要做的,是根據目標做好規劃,
並分解到每天的時間段裡面,
利用業餘時間逐步攻克。
耗時:依個人而定,約45分鐘。
3)整理任務
臨睡前,對自己的任務清單做一下回顧,
整理一下明天要做的事情,
排好優先級,寫好大致的思路和操作,
會有利於明天的執行。
耗時:15分鐘
以上這些事情加起來,是3個小時。
對很多上班族來說,這或許有點太奢侈了。
不過,未必一定是要下班後的時間,
你也可以早起一點,
也可以利用午休、通勤時間,盡量靈活一點。
最重要的,不要強迫自己堅持,
而是要從中找到價值,
真正去理解這些事情的意義。
畢竟,成長本應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現在加入好友 🔥🔥🔥
上班族的你 一定要看
解決職場上、生活中的各種煩惱!
Lachel, 20萬關注的高效思維達人,
知識管理、時間管理專家, 領英、36氪特約作家。
公眾號: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